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聚焦 2025 阿那亚戏剧节:“比翼双飞计划”推动文学电影跨界

更新时间:2025-07-04 00:10  浏览量:1

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活动,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大家知道现在跨界合作特别火,但像这种文学和电影结合得这么深入的,还真不多见。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叫"候鸟300"的组织,和「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搞了个联合项目,名字起得挺文艺——"比翼双飞计划"。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要让作家和导演"双宿双飞"的节奏。

这个活动是在2025阿那亚戏剧节期间举办的,算是戏剧节里的一个创新板块。主办方阵容也挺强大,上海市电影局指导,《收获》APP、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这些机构都参与了。说白了,就是想看看作家能不能放下笔杆子,拿起摄像机,把文字变成影像。

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呢?300小时的极限创作时间。想想看,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完成,再到后期制作和宣传放映,全程只有300个小时。这基本上就是在跟时间赛跑,考验的不光是创作能力,还有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与的四位作家导演各有特色。韩松落拍的《浮花》,讲的是三个中年女演员在追思夜的聚会,听起来就很有生活气息。徐楚舒的《哑剧》关注的是社会边缘人群,一个口吃的街头小丑通过与聋哑男孩的互动找回自我认同。走走的《11.5》很有科幻色彩,设定在近未来,两个人住在分时公寓里,每天只有11.5小时的入住时间却永远见不到面。吴呈杰的《该死的夜晚》则是一个关于代际沟通和生死思考的夜游故事。

从题材选择上就能看出,这些作家导演没有选择安全牌,都在尝试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主题。这也符合作家的特质——他们本来就习惯于观察社会,思考人性,现在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6月28日的放映活动办得还挺正式。先是映前论坛,主题叫"银幕打字机——见证发生",这个标题起得挺巧妙,把文字创作和影像创作的关系概括得很到位。然后是正式放映,最后还有映后交流和评奖环节。

评委阵容也不含糊,李少红、张杨、陈妍希、陈明昊,都是影视圈的资深人士。最终《11.5》和《该死的夜晚》获得了"比翼双飞荣誉"。从获奖作品来看,评委们更青睐那些在概念和表达上有创新的作品。

这个活动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跨界尝试,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从作家选拔、特训营、产业对接,到最后的实际拍摄和评奖,形成了一个闭环。这说明主办方是真的想探索作家转型导演的可能性,而不是搞个噱头就算了。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尝试是成功的。四位作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而且从题材和风格来看,确实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能力。作家本来就擅长故事构建和人物塑造,这些能力转移到影像创作上,确实能带来一些不同的东西。

这种跨界合作其实反映了当下文化产业的一个趋势。传统的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创作者需要掌握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作家学会用镜头语言,导演重视文学素养,这种互相学习和融合,对整个文化生态都是有益的。

活动结束了,但探索还在继续。主办方已经表示,新一届还要再来。这说明他们对这个模式是认可的,也看到了其中的潜力。对于参与的作家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跨界作品。

总的来说,这是个值得关注的文化实验。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尝试,让不同的艺术形式互相激发,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