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何冀平香港文汇报发文到小红书年轻人追捧中传毕业大戏掀起话剧热潮

更新时间:2025-08-01 19:51  浏览量:1

从何冀平香港文汇报发文到小红书年轻人追捧

中传毕业大戏掀起话剧热潮

话剧《德龄与慈禧》自1998年粤语版在中国香港首演,到2008年首次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启内地巡演序幕。二十多年多来经久不衰,不仅成为华语戏剧经典,而且,此剧纳入教育部中学语文拓展教材及中国香港中学戏剧教材,全国已经有不少于8所艺术学院、大专院校的学生用来做毕业演出,该剧作者也是北京人艺《天下第一楼》的作者何冀平。

剧作家何女士年近75岁高龄,因患骶骨椎间盘突出症,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复排《德龄与慈禧》原本不打算前来的,意想不到的,一波波年轻人的举动改变了她的初衷,该剧在中国传媒大学刚刚上演两三天,小红书上的年轻人首当其冲的掀起了观剧热潮,势头犹如法国新浪潮电影问世被追捧一样,小红书出现了少有的零差评,此举感染了何冀平,也让她临时改变了初衷,带着靠枕前往中传捧场。

7月25日何冀平在中国香港文汇报特为中传表演系发文,以题为《青春的剧场》抒发她观摩中传毕业大戏的真情实感,表达出“学生下了工夫、用了心,滿台充滿青春气息,也因此吸引了青年的观众”的中肯评价。

中国传媒大学22级表演班的毕业大戏《德龄与慈禧》因小红书的发酵,演出十天里场场座无虚席,连观众席两边过道和第一排地面都坐满了观众。

《德龄与慈禧》剧本的好是勿庸置疑的,导演及幕后制作团队的专业素养也是有目共睹的,杨澄子这一拨表演生的演技在线,以及全体演职人员合作默契度也是预料之中的。但唯一让笔者出乎意料之外的,该剧演出即使结束了,小红书这个年轻人专属的社交平台还在不断发酵,一个个年轻的话剧爱好者,一转身俨然成为了不俗的剧评人,透过现象从而折射出当下非职业的剧评人的评论水准与观剧视角呈多维度上升趋势。

从另一个层面又反映出一个社会现象,当AI的蓬勃发展,高端人工智能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将来或多或少的被替代时,必然有一种人类纯粹的情感表达方式会被再次的呼唤出来,它就是话剧这门艺术,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语言张力、表演魅力,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在AI的冲击下得以回归。

2025年6月12日至21日,以中传为原点,22级表演班毕业大戏好评如潮的消息自发的辐射至全国,之后呈现出一波波热爱话剧舞台的追随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涌向北京——中传光影空间实验剧场,他们当中有笔者所知的,仅从小红书上看到消息,就从江西远道而来的摄影人刘先生,有三刷杨澄子场的“我是邮差”和李贺女士,还有并非笔者所见的,已经五刷的某观众,散场时,当这位观众认出慈禧的扮演者杨澄子后,便脱口而出:“我明天还要六刷”。

更有甚者小红书上博主“一山更比一山高”评论:没想到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看的舞台剧;

萌姐评论:近三年看过中传最棒的大戏,没有之一,毫不夸张;

爱上艺术评论:北京人艺的水平;

啍感叹号评论:比当红小花演技好了不知道多少;

佳境评论:看完话剧《德龄与慈禧》大末场真的很难不想在中传读书;

小红薯681C4AA9评论:看完之后居然萌生了考中传研究生的想法哈……

嘿!哥们姐们评价:三刷了,虽说每场各有千秋,但个人觉得杨澄子的慈禧更立体些,层次感更分明些,让我摆脱了以往对慈禧的刻板印象。

今年恰逢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中国话剧也从1907年诞生,已走过118个年头,就因为有这拨零零后的追梦者的执着精神,必将扛起话剧复苏之大旗,不辱使命,崇德尚艺。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痛饮生活的满杯。做好传承影视戏剧艺术的守望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中华文明之河,川流不息,赓续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

关注紫牛号“孩子的幸福从哪儿来”平台——10年畅销不衰的原创家教书作者、构建优良家庭关系和人生格局引领者、“亲子教育作家娄晶磊”微信视频号及直播课,是孩子成长的能量站,幸福的孵化园。每天给自家的正向能量储蓄罐“投币”一点点,以备不时之需(抵冲负能量),投资家庭教育与提升夫妻相处艺术是构建家庭格局的受益项,是撬动家庭福报运势的支点,是孩子奔赴幸福愿景的助力器。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