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屠夫》:不模仿外国人 也可以演好外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12 10:00 浏览量:1
9月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何冰导演,金汉、黄薇等主演的新版《屠夫》在北京人艺上演。这部由乌尔利希·贝希尔与彼得·普列瑟斯合作编剧的反战主题剧作,相较于同题材戏剧,上演频率并不算高,但对于北京人艺而言有着多重文化内涵。
现实题材承载多重价值
当年,两位因纳粹上台被迫流亡的作者,在纽约合作完成了三幕悲喜剧《屠夫》。故事设定在1938年至1945年纳粹占领维也纳期间,围绕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的遭遇展开。伯克勒无心政治,只想经营好肉铺,闲暇时与朋友打打牌,然而他的独生子汉斯加入了纳粹冲锋队,妻子也支持儿子。随着战火蔓延,他的犹太朋友或被迫离开祖国,或惨死在集中营,后来汉斯也死在了前线。战争结束,伯克勒虽再次与幸存的朋友重逢、一起打牌,但战争的阴霾并未完全散去。《屠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现实悲剧为素材,采用悲喜剧的手法反思法西斯的崛起,提醒人们保持警醒。
1948年,该剧剧本首次印刷出版,同年在维也纳搬上舞台。1978年,该剧在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并于1981年改编为电影。1982年,曼海姆国家剧院的《屠夫》作为《茶馆》赴欧演出的回访剧目,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同年,由田冲导演、朱旭等主演的北京人艺版《屠夫》正式与观众见面,这部作品也因此有了“日耳曼《茶馆》”之称。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顾威导演、朱旭等主演的版本上演。
当一列火车朝观众驶来
《屠夫》的主题严肃,意义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时隔20年,如何将这部作品更好地呈现在舞台上?新版主创充分考量了北京人艺的演剧传统与当下观众的审美期待,在视听体验与演出节奏方面进行了调适。
在舞台叙事方面,外国人名被进一步简化,台词也朝着口语化、平民化方向调整。在故事情节方面,将汉斯和哈贝尔设定为计划结婚的情侣,两人的感情线贯穿全剧,同时将汉斯的上司格施特纳调整为女性,她对汉斯的暧昧态度也强化了他的困境。从开场汉斯与哈贝尔在火车尾部瞭望栏讨论定制头纱的浪漫场景,到后来汉斯因冲锋队工作无法陪伴哈贝尔,再到他最终在前线战死,这对情侣的悲剧,让故事的情感伦理变得更加纠结的同时,也进一步反衬出战争的残忍及其对人性的异化。
视听风格方面,新版《屠夫》贴合了当下观众对直观化、意外感的审美趣味与期待。2005年版本的舞台设计以写实风格的伯克勒家内景为主,通过直径16米的机械转台,完成11个场次、6个场景的切换。而此次新版舞台上,舞台中心不再是伯克勒家的室内景致,而是空荡荡且留有轨道的舞台。全剧以一列向着观众席驶来的火车开场,两节车厢承担起场景转换的功能,它们时而是伯克勒家的肉铺,时而变为载运士兵的火车,时而又是集中营残忍血腥的停尸房,每次场景的切换都伴随火车行进中的汽笛声。
在2025年的舞台上看到一列向观众席驶来的火车,会让人联想到130年前标志世界电影诞生的《火车进站》。当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地下室公开放映这部电影时,观众因以为火车会驶出银幕而惊吓得慌乱逃跑;而如今这个开场更像是提醒观众,舞台是一个安全的空间,我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任何极致的人性实验,从容地探索、思考更多的现实问题。
京味口语达成独特适配度
京味一直都是人艺演剧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版《屠夫》的舞台上,伯克勒一家所住的帕尼格巷变成了帕尼格胡同,金汉饰演的伯克勒,更像是中国抗战时期北京胡同里的肉铺师傅。人艺的演员传承并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以擅长的京腔韵白及其自带的平民幽默,将这部外国剧目与观众的距离快速拉近,让小人物的视角显得更加亲切,引导观众与反战主题达成情感共鸣。
《屠夫》
全剧开场,在伯克勒家里,老友们相聚打牌。律师罗森布拉特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不得不离开奥地利,临行前,伯克勒的妻子比内尔张罗着让罗森布拉特帮忙看看家里人的人种证明,她往桌上一一放着证件,说:“这个是卡尔(伯克勒)他们家的出生证明、洗礼证书,这是他爸爸的、他妈妈的、他爷爷的、他奶奶的。”一语双关逗笑了观众。又如伯克勒家遭遇轰炸后,他自己没有大碍,就着急忙慌地跑到老朋友哈青格尔家冲进火场救人,却发现哈青格尔因为出去喝酒逃过了一劫。伯克勒耍脾气对哈青格尔说道:“(咱俩)一刀两断,分道扬镳,掰了,喝酒都不叫我。”
《屠夫》充满了巧合和误会的设计,为演员的表演预留了充分空间。结尾处,一个长相酷似希特勒的精神病人闯入伯克勒家中,伯克勒误以为真,与之展开激烈对话,荒诞戏谑的手法对反战主题形成更深层次的揭示,观众也对这一情节给予了热烈回应。
因为各种原因,原作中的喜剧色彩曾在一段时间里被压抑。而在新版中,人艺的演员在表演技巧的运用上显得更加松弛,以此刻画纳粹占领期间百姓极度压抑的状态。如古里奇巡官组织为希特勒庆祝生日的小乐队机械地敲锣打鼓,盘查伯克勒的街头侦探表现得又蠢又坏,还有过生日时汉斯给妈妈戴上浮夸的大别针,都体现了这一点。演员通过京味对角色性格中矛盾之处进行挖掘,增强了剧作的张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舞台上的很多外国经典剧目,演员已不再戴假发,也褪去了译制腔。但在不模仿外国人之后,该如何演外国故事?如何在生活化的口语基础上,更快速地让观众入戏,感受到外国故事中超越时空的主题与情感?新版《屠夫》让原作中的喜剧色彩与演员的京味口语形成了独特的适配度,也展示了人艺京味演剧风格的潜力。
只是与众多经典的同类反战题材作品相比,《屠夫》在剧作层面塑造的消极抵抗的伯克勒这一角色,性格与行动还稍显单薄。布莱希特的《阿吐罗·魏发迹记》将喜剧作为一种引发观众思考的辩证方法,沃尔夫创作的《马门教授》,以及近年被再次改编搬上舞台的《好人赫德》,都展现出极端情境中人性的复杂转变,这些作品在思想层面完成了对纳粹的深刻反思,其艺术性也对观众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中国话剧有着直面现实的深厚传统,也有着聚焦抗战主题的丰富创作储备。新版《屠夫》传承人艺演剧风格,又契合当下观众审美,让我们看到了京味演绎的独特魅力与多元可能。
文/贾力苈
摄影/李春光
供图/北京人艺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