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北京人艺《屠夫》:用笑声刺破战争的荒谬

更新时间:2025-09-20 16:57  浏览量:1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话剧《屠夫》日前再度被搬上人艺舞台。伴随着舞台深处刺耳的火车鸣笛,观众被迅速拉入二战的阴影之中——这声鸣笛与其说是历史的回响,更像在传递对未来的警醒。从1982首次在人艺演出算起,这部聚焦二战中普通人际遇与战争创伤的话剧已在人艺舞台上多次重演,恰与剧中主角卡尔·伯克勒的台词构成呼应:“不定哪一天又有一个疯子从疯人院里逃出来……我们可要小心,要像山猫一样警惕!”

1946年,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普列瑟斯与德国作家乌尔利希·贝希尔在流亡美国期间合作创作了《屠夫》。他们没有直接书写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将目光转向被德国占领下的维也纳,描绘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及其朋友的命运。肉铺老板伯克勒是一个被验明正身的“纯种雅利安人”,是个在纳粹当局统治下境遇稍好的普通人,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堪称“幸运”的人,先是被迫送别流亡美国的犹太朋友,后又眼睁睁看着另一位共产党员朋友被抓去集中营打死,与自己加入纳粹冲锋队的儿子汉斯决裂,后又目送儿子去战场赴死……事实证明,在战争面前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幸存者。伯克勒经历的伤害看似间接,有的甚至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比如家人为了给“元首”过生日而忘记了他的生日;犹太朋友因为流亡而不能聚齐牌局)但这些“小”恰恰从根源上指向了战争的本质——它的毁灭性不仅表现在肉体的摧残,更在于对人性的异化、伦理的颠覆与希望的泯灭(剧中的牌局象征了安宁、闲适的生活期许),这种日常维度中的恶或许与战场上暴烈的死伤比起来更隐蔽,但却同样具有破坏性,像“真菌一样将世界变成一片荒芜”。

与2005年由朱旭、郑榕等老一辈艺术家出演的《屠夫》多为写实内景不同,此版《屠夫》的舞台设计以外景为主,尤其是那辆充当转场与背景切换的老式蒸汽火车从舞台深处驶来之时,庞大的阴影扫过众人,甚至让舞台下的观众也感受到了一种压迫感——这一充满隐喻的舞台装置,不仅在物理层面调动观众的感官,更暗示着战争如同庞然巨物碾压而至,吞没个体。

然而,作为悲喜剧的《屠夫》并未过于沉重,与旧版相比,此版《屠夫》似乎更突出了喜剧色彩,原剧中固有的德国黑色幽默与北京味的本土改编意外适配,比如剧中开头伯克勒的妻子比内尔请律师朋友罗森布拉特帮忙检查家里每个人的人种证书,说:“这个是卡尔他们家的出生证明、洗礼证书,这是他爸爸的、他妈妈的、他爷爷的、他奶奶的。”—— 这一幽默看似与严肃的主题相悖,实则揭示了纳粹行为的荒谬,在讽刺与嘲弄中瓦解其权威,完成了更高维度的反抗。尤其是剧尾“复活”的“希特勒”出现在伯克勒家,最后证明只是一位与希特勒极其相似,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疯子。演员一会儿吹胡子瞪眼、一会儿狼狈乞食的丑化式表演将讽刺拉满,让人联想到昆汀·塔伦蒂诺在《无耻混蛋》中同样对希特勒的戏谑,昔日令人恐惧的暴君只不过是精神错乱的疯子,成为观众的笑柄。

剧尾,纳粹政权倒台,流亡海外的朋友重新回到维也纳,伯克勒家的牌局重又聚齐时,伯克勒却一脸严肃地提醒,“不定哪一天又有一个疯子从疯人院里逃出来……我们可要小心,要像山猫一样警惕!”“…我们要一直小心…这样我们才可以——打牌。”此时的观众又是会心一笑。此版《屠夫》在煽情处总是适可而止,也不做主题的一味拔高,毕竟抽象的价值宣导不就是剧中纳粹政权控制人心的手段吗?让剧中的大多数人陷入非理性的狂热之中。然而,被嘲笑“愚蠢”、不懂政治的屠夫伯克勒反而能够对这股狂热免疫,因为他遵从的是最朴素、单纯的人类良知。这种良知便是抵抗“平庸之恶”的天然解药,它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正如伯克勒所坚守的,只要人们还能在日常中保持清醒与善意,历史的疯狂便难以彻底吞噬他们正如伯克勒所坚守的——那一方小小的牌桌,或许正象征着人类在风暴之中守护生活与良知的最后阵地。

栏目主编:江胜信 文字编辑:李扬 图片来源:李春光/摄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