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新排大戏《哈姆雷特》首演,郑云龙领衔青年演员阵容献上当代诠释
更新时间:2025-09-21 18:22 浏览量:1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不朽经典,《哈姆雷特》问世400多年来,在世界各国有着各种语言的解读。9月1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大戏《哈姆雷特》迎来首演,在首都剧场将连续上演至10月12日。作为“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开幕大戏,这一版《哈姆雷特》以当代的审美语汇为经典赋予了新的注脚,寄托着与国际戏剧同行进行真诚对话的愿望。
现场
废弃工业风演绎当代《哈姆雷特》
马道、台阶等通常隐于顶部的结构横跨舞台之上,各式灯具暴露在外,搭建起废弃工业风的表达空间,《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的永恒之问从此浮现。这一版《哈姆雷特》虽仍采用朱生豪的经典译本,但主创团队在保留剧情框架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了拆解与重组。
“舞台上呈现的不是一个顺序展开的故事,情节会出现前后倒置,甚至时空交叠,伴随哈姆雷特脑海中破碎的记忆叠影共同出现。”导演杨佳音说。比如,哈姆雷特的数段独白皆抽离在叙事之外,倾诉于一束灯光之下,宛若打开心灵空间,与观众对面交谈;当哈姆雷特满腹痛苦地把爱人奥菲莉娅纳入复仇的计划,舞台另一角,他的母亲正与弑君篡位的叔父恩爱缠绵……戏剧跳进跳出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穿插运用,不仅突出了强烈的冲突和张力,也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增添了更多新鲜感。
同时,《哈姆雷特》充分发挥北京人艺青年演员的各种优势,以爆发强劲的现代舞、凌厉迅捷的击剑、谐谑超脱的弹唱丰富舞台表达手段,作为流动元素频繁出现的服装箱、道具箱强化了剧场和“服装秀”的意味,让人物剥离伪装、直面自我的灵魂叩问更具反思性的冲击力。
饰演哈姆雷特的郑云龙梳着一头脏辫登台,他没有过于强调角色丹麦王子的身份,而是从人人都要面临“选择”的角度切入,唤起观众的更多共鸣;饰演奥菲莉娅的陆璐并不满足于塑造一个美丽乖巧的宫廷少女,她调动肢体、歌唱的种种设计,凸显人物的“灵气和生命力”,奥菲莉娅越是鲜活烂漫,在这场争斗中的牺牲越具有悲剧意味。此外,杜子俊、曾泳醍、赵正添、魏嘉诚等一众青年演员全情投入,立体完整地诠释了野心勃勃的国王克劳狄斯、矛盾隐忍的王后乔特鲁德、转变鲜明的雷欧提斯等角色群像。
幕后
让“选择”成为与观众的连接点
“大幕拉开后,我们想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北京人艺院长、《哈姆雷特》的另一位导演冯远征说。历史上,北京人艺排演过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1994年的版本中,哈姆雷特由濮存昕饰演,陈小艺、徐帆、梁冠华等人分饰重要角色;2003年上演的版本由北京人艺与日本四季剧团合作创排;2023年,小剧场版《哈姆雷特》从青年演员艺术考核中孵化而来,且已成为人艺小剧场的口碑之作。新版《哈姆雷特》应该以怎样的面貌与观众见面,是创排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不仅是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等角色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们背后的动机同样值得思考与关注。”在冯远征看来,仅以“复仇”为主题排演《哈姆雷特》,或许已缺乏足够的当下性,于是,主创团队转而抓住剧中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它不仅指向生死,更意味着“选择”无处不在。面临选择,人们无不抱有犹豫、彷徨、矛盾的心态,这是《哈姆雷特》连接当代观众的一大情感基石——在任何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人们该何去何从,这是主创团队最渴望与观众交流的核心命题。
从内核诠释,到外化呈现,《哈姆雷特》折射着这些年来北京人艺的发展思路,其中,起用“顶流”郑云龙饰演哈姆雷特,是这轮演出中观众最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用冯远征的话来说,郑云龙演哈姆雷特,“不用考虑,他就是。他在生活中带着一种小小的忧郁感,外形、气质都很适合这个角色。”这两年,郑云龙入职北京人艺一直很受关注,“剧院对每个演员都是有定位的,或许郑云龙演《茶馆》不太合适,但他来到剧院,就是要演《哈姆雷特》的。”
此前在话剧《榆树下的欲望》中表现相当出色的郑云龙,登台过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曹禺剧场,这一次,他首次站上首都剧场的舞台。排练之初,他忐忑过、紧张过,“《哈姆雷特》是一部这么经典的戏剧,角色的台词又特别多,所以压力很大,也想过要不要和前辈们的表演做出一些区分。”但随着排练的不断推进,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亢奋,也越来越坚定地决定回归剧本和角色本身,“能在北京人艺、能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表演,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记者:高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