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三边英雄谱:祁椿在定边

更新时间:2025-09-22 05:50  浏览量:1

祁椿的名字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红色文艺的发展之路。他带着延安的红色火种,扎根定边,以戏剧为武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革命的激情与希望,成为定边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944年5、6月间,年轻的祁椿肩负着组织的信任与期望,独自踏上前往三边分区定边的征程。此时的他,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延安,那里有他相处多年的同学与同志,有着他青春岁月的珍贵回忆。然而,党“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宣传组织群众”的号召,如同激昂的战鼓,振奋着他的内心。他深知,只有深入群众,才能让革命的文艺发挥更大的力量。于是,他收拾起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坚定的信念,迈向了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定边。

初入定边,祁椿被分配到“七月剧团”工作。当时的“七月剧团”,虽然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节目,但传统折子戏占据了主导地位。所有女角皆由男孩子扮演,演出形式较为古老。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三边,剧团深受人民欢迎,却也让没有戏曲艺术知识的祁椿陷入了困惑。但他没有退缩,迅速调整自己,穿上蟒袍、软靠、朝靴,学唱秦腔,打起小旗跑龙套,努力适应新环境,融入剧团的生活。

很快,祁椿迎来了在定边的重要挑战与机遇——排演大型秧歌剧《周子山》。这是一部反映革命斗争的剧目,对于宣传革命思想、鼓舞群众士气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毫无歌剧表演经验的演员,祁椿凭借着在延安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干背台词,教示每个动作。在繁忙的巡回演出间隙,他巧妙地利用行军走路、排戏的时间,将斯坦尼表演理论逐渐灌输给演员。最终,《周子山》在定边公演,一炮而红,轰动了整个定边城。这不仅是祁椿个人的成功,更是红色文艺在定边的一次胜利绽放。此后,《三石粮》的成功演出,再次赢得了领导的鼓励和群众的热烈欢迎,让全体团员备受鼓舞,也让祁椿在定边的文艺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随着演出的深入开展,祁椿发现剧团仅有的几件乐器难以满足新歌剧的表现需求。在国民党的封锁下,购买乐器既困难又没钱。但祁椿和剧团的骨干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秉持着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决定就地取材。在定边的城里乡间,他们随时随地搜寻所需材料。羊皮鼓的羊皮、松木、杜梨木、坨蒿木、笼圈、被服线等材料被一一找到。加洛同志按提琴规格画好图样,众人分工合作,聿尹、林立处理湿皮,祁椿等人用木刻刀一刀刀剜削雕刻。经过不懈努力,一把把乐器制作完成,高、中、低音部俱全,极大地加强了演出气氛和效果,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此后,剧团成为各类喜庆大会的常客,为三边文工团(此时“七月剧团”已改称三边文工团)增添了不少光彩。

祁椿和剧团的同志们并未满足于现状。聿尹能画,祁椿也擅长绘画,张力提出制作幻灯的想法后,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团员们搞到凹凸镜片,收集首长们的香烟纸,打褙子做片框。聿尹绘制了许多宣传画,祁椿则画了一套孙犁小说缩编的《白洋淀》。定边同志的家属帮忙制作了银幕。每逢演出之前,将幻灯片刷上石油,配以音乐解说,在一二千人以上的广场都能清晰放映,这成为定边的一件新鲜事,也为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定边的文化生活。

除了在戏剧实践上的积极探索,祁椿在戏剧素材的挖掘上也下足了功夫。他深知,要创作出真正贴近群众、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必须深入了解定边的历史与现实。于是,他一头扎进当时的报纸、书籍、县志、党史以及红色回忆录等资料中。从明清方志中对定边军事建制、屯田政策及民俗风情的记载,到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务概略;从新中国成立后新编《定边县志》中对定边革命斗争史的详细阐述,到政协文史委编纂的《定边文史》系列丛书中的人物口述史,祁椿广泛涉猎,深入研究。这些资料不仅为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让他深刻理解了定边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和人民的革命精神。他将这些宝贵的素材融入到戏剧作品中,让每一场演出都充满了定边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祁椿在定边的日子里,不仅是一位文艺工作者,更是一位文化传播者和革命思想的宣传者。他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将党的政策、革命的道理传递给定边的广大群众。他的演出,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他培养和影响了一代定边文艺工作者,为定边的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定边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如今,回首祁椿在定边的岁月,他的故事成为定边红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才华,在定边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定边人,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定边的红色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