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文化“四问”之三|北京优质文化如何直抵基层?
更新时间:2025-09-24 03:00 浏览量:1
炙热的8月,一连三天,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的舞台上,钟声依旧、灯光流转,只是舞台的主角并非人艺的艺术家,而是来自京津冀三地高校的大学生。尽管声音尚显稚嫩、表演略带青涩,但这些有梦可倚的年轻人依旧闪闪发光,大学生们带着自当扶摇上的热泪盈眶,勇敢地站上了人生的另一方舞台。托举起同学们戏剧梦的则是来自北京人艺包括导演、演员、舞美及戏剧教研员在内的40余人的专业团队。
当南开大学的学生在此次“青春绽放·戏聚京津冀——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留言簿上写下:既然戏如人生,不如尽早入戏;既然人生如戏,干脆做个铁杆戏迷……足见这场历时5个多月的戏剧之约带给学生们的是或可影响一生的文化获得感。
扎根人民
把自己烙进生活
这个夏天,大学生们沉浸在排练场,在人艺导表团队手把手的指导下,慢慢从“参与者”变成“剧中人”,曾经站在台侧都手足无措的同学,站上舞台时已能稳稳接住大段静默的留白,用从容的动作与台词撑起戏剧场面。
北京人艺青年演员朱少鹏前期参与了京津冀三地高校6部作品的辅导,十几年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角色,他接受了前辈“你可以尝试给别人排排戏”的建议,进校园进社区为金帆话剧团、社区居民辅导创作。从那时起,他开始渐渐明白人艺前辈艺术家苏民常说的“痛饮生活的满杯”是何含义,“把自己烙进生活,才能感受那种生活的质感”。
同样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于震,虽然在公众眼中早已功成名就,如今仍然会去菜市场买菜、逛超市,甚至跟胡同里的居民聊天。“演员就是个职业,演员的身份就是老百姓,只有生活接地气,才能把烟火气留在舞台。”于是,当于震执导《骆驼祥子》时,他甚至带着演员沿着模式口重走了当年祥子牵着骆驼逃回北平的路线。
就在身边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的曹氏风筝制作工坊,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政府+社区”的合作模式,当地居民不出镇子,便可体验这种吸收了民间文化、南北扎制工艺精华,融“宫廷风筝”与“民间风筝”为一体的非遗技艺。
如今,小小风筝的制作和销售成为上庄镇的重要产业之一,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提高了当地农村就业率,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纸张制作、彩绘技艺、旅游接待等。
海淀区上庄镇的风筝引擎,驱动的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加速推进,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享有,也在政策的支撑下有了耀眼的数据支撑。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公益演出年均参与群众超150万人,演出覆盖全市各区,重点覆盖农村与农民,体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含戏曲进乡村)年均覆盖13个涉农区的3000余个行政村,年均开展演出6000余场。
然而北京的乡村绝不是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终点。今年9月6日晚,当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开场钟声响起,远在两千余公里之外的北海市人民剧院的舞台灯光也同时开启——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带来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的“胜利之歌”,在两地同时唱响,也拉开了国家大剧院公益展演走进北海的帷幕。四天五场活动、三个优质品牌项目、近百名艺术工作者、首次海岛歌剧电影放映……
这一系列数字无疑是对“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鲜活诠释。从首都北京到南海之滨北海,国家大剧院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实现了“艺术不再遥远,文化就在身边”的愿景。无惧台风“塔巴”过境,第一次观看歌剧电影的涠洲岛岛民陈先生表示,“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歌剧,感觉距离自己很远,但这次歌剧电影来到家门口,看得心潮澎湃,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长征》中那个苦难辉煌交织的岁月。”而观看完音乐会的北海市民更是感慨:“这样的夜晚太珍贵了,仿佛整座城市都被音乐点亮了。”
百姓满意
公益演出群众“说了算”
基层公益演出在“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近年来开始面对逐渐显现的“好不好、精不精”问题。
今年2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北京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管理办法》,对北京市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作出相关规范,进一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以群众需求、百姓满意为导向,不再细分各类活动名称,公益演出团体不受“资源库”限制,鼓励各区因地制宜,结合本区情况,自主灵活安排演出活动,创新开展方式,公益演出由群众“说了算”,实现供需对接的“滴灌式”精准服务。
今年9月,一台集合了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杂技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等京城知名艺术院团的西城区“会馆有戏”演出在湖广会馆鸣锣,未来三个月的时间,聚焦“会馆传韵·戏聚新声”主题,12家专业剧团,7家会馆,120场演出,将陆续登台。这一涵盖了12种艺术形式的古戏楼空间场景沉浸式演出,将实行免费预约、公益展演,更将通过演后谈、导赏会、戏曲快闪、戏曲专题讲座、戏曲博物馆游学、体验工坊等活动,让市民切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延绵不绝的根基与魂魄。在观众领略西城区梨园之乡历史风貌的同时,历史建筑的时代能量也被激活,小小的一方会馆舞台,看得见古都风华、听得到梨园雅韵,更带得走文化记忆。
在身边看演出,进社区逛博物馆,今年7月,北京首家燕京八绝博物馆社区展示中心落户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自2010年落户模式口承恩寺,15年间,依托博物馆平台已举办超700场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而走进社区无疑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全新探索,往日的宫廷技艺、国礼珍品,如今就这样走进了百姓的生活日常。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社区居民已经带着文化自信对于金漆镶嵌、景泰蓝等技艺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走进社区的国家级非遗技艺,也不再只是传承人的独门绝技,而成为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