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鲁镇》剧作者陈涌泉:戏曲是顶级艺术,文化达到顶峰才会出现写意的戏剧

更新时间:2025-09-24 09:12  浏览量:1

2025年9月19日晚,由国家一级编剧、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鲁镇》剧作者陈涌泉创作编剧,河南省豫剧三团、绍兴越剧团演绎的《风雨故园》豫剧和越剧两个版本在河南师范大学上演,从鲁迅原配妻子朱安的悲剧人生视角,从另一面展现了鲁迅在面对封建礼教时的无奈与挣扎,在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中,现场掌声雷动。20日上午,《陈涌泉剧作集》发布研讨会议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

谈改编鲁迅:发掘“原生思路”,还原一个束手无策的鲁迅

陈涌泉对鲁迅的作品情有独钟。

陈涌泉

1993年,他在参加工作后编剧的第一部戏就是《阿Q梦》,紧接着1995年,他又创作了《阿Q与孔乙己》,10年后,陈涌泉根据鲁迅、朱安和许广平的婚姻生活创作的《风雨故园》一面世就广受好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鲁镇》是陈涌泉鲁迅题材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创作于2020年。

《风雨故园》演出剧照

在对这些鲁迅小说作品的改编中,陈涌泉也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解读与创新融入了进去。陈涌泉曾在创作谈中提到,深度认识鲁迅精神,也要将他拉下“神坛”,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这种观点在《风雨故园》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对鲁迅的认识从祛魅到复魅。”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楚惬在看完《风雨故园》后说,跟以往我们对鲁迅的形象的认识不同的是,豫剧《风雨故园》中鲁迅的形象则是被封建家族、包办婚姻竭尽全力拉扯下,抗争、呐喊着的鲁迅。“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人性最为真实的部分,纠结的抉择中要觉醒,作为先驱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此刻,鲁迅形象又一次在观众心中得以复魅。”

充满思想性是陈涌泉剧作中的一大特点。“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鲁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反封建战士,但在《风雨故园》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面对封建礼教婚姻时束手无策的鲁迅。”在《陈涌泉剧作集》研讨会上,多位学者从陈涌泉改编的几部鲁迅的作品谈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说:“在《风雨故园》中的鲁迅走下了‘神坛’,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无奈与挣扎的个人形象,让人深思。”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李新艳在研讨会上谈到,《风雨故园》以鲁迅原配妻子朱安为叙事核心重新审视了鲁迅的婚姻关系,既弥补了鲁迅本事叙事的完整性,又为理解五四时期传统女性的生存境遇提供了新维度。

陈涌泉认为,改编创作鲁迅的戏特别需要一种深入解读的功夫,不仅要深入研读其作品,而且要深入体验鲁迅的精神世界,从而发掘其作品的“原生思路”,他在《鲁镇》中一直穿插着一个独特、鲜明的主题——“病态环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

谈鲁迅精神:稀缺且珍贵的民族品质,属于现在和未来

“鲁迅题材戏曲改编是陈涌泉戏曲创作的起点,也是迄今为止的创作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小菊认为,陈涌泉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主义思想以及鲁迅启迪民智、唤醒民众思想的影响,“这种对国民性的反思和警醒,犹如警钟,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时时敲响,这是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也是陈涌泉鲁迅题材戏曲作品的时代意义。”她说。

为什么会对鲁迅如此情有独钟?陈涌泉在接受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答道:“鲁迅是我的文学源头。”他也想要当下的年轻人认识一个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俯首甘为孺子牛”奉献精神的鲁迅。

“鲁迅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是一种稀缺且珍贵的民族品质。”陈涌泉认为鲁迅精神在当下也有它的时代价值,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源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爱之深,责之切”的深切关怀,其终极目标是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灵魂。“鲁迅高扬文学旗帜,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关注引领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这种精神在今天仍需传承。”

身为“95后”的楚惬对“鲁迅精神”也有着同样的思考。“鲁迅精神的内核就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的赓续。”他说,和平年代中,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多元,会很容易丧失掉应有的时代警惕感和危机敏锐性。年轻人在时代的变化过程中更加关注自我感受,缺乏群体社交、生活经历,社会责任感淡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鲁迅精神对年轻人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够有效提升年轻人的时代立场主体责任感。”楚惬说。

陈涌泉认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已不仅是经济军事,更是文化国力的竞争。鲁迅通过文学振兴民族精神的道路,与当前“文化强国”的导向高度契合,而强大的民族文化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和推动力。

从深度认识鲁迅精神,到创新解读鲁迅精神给当代人以启发,再到传承鲁迅精神,这是陈涌泉作为一位当代剧作家的时代责任感。

谈沉浸式戏剧爆火:文化发展到顶峰,才会出现写意的戏剧

好的戏剧创作也应该有好的传播效果,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要传承与创新结合。

近年来,陈丽君、李云霄主演的沉浸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现象级爆火,让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际剧协副主席的陈涌泉也一直在思考:在当下信息化、碎片化的时代洪流中,传统戏剧如何实现更好传播?

陈涌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龙门客栈》爆火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传承和创新。他认为陈丽君、李云霄以及《新龙门客栈》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越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创新的深厚积淀,以及这个剧种百年历史中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

戏剧爆火更深层的支撑应该是中国戏曲上千年的深厚传统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孕育。“更重要的依然还是依托于我们中国戏曲上千年的深厚积淀,推而广之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戏曲结晶。”陈涌泉说,戏曲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而且它的魅力是无穷的,“戏曲是世界表演艺术的顶级艺术,它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文化达到了一定顶峰,才会出现这种高度综合性,高度虚拟化,高度程式化,充满写意精神的戏剧。”

陈涌泉认为,一个戏剧的爆火出圈虽然充满偶然,但也一定是必然的。“现象级破圈其实是深厚的传统戏曲功底与戏剧改革创新赋能相结合下的必然结果。”

谈年轻观众:破题的关键是让年轻人走进剧场

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要抓住年轻人群体,如何才能让年轻人也爱上戏剧?陈涌泉也在研讨会现场抛出了这个问题。

“好的戏剧和谁都不隔代。”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先科在接受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采访时,谈起了他在19日晚观看《风雨故园》时的感受,《风雨故园》演出现场时不时响起在场大学生们的叫好声与雷动的掌声,“在鼓掌的观众里边年轻大学生是主体,我看到了这部剧在年轻人胸中激荡起的那一种激情。”孙先科说,“原因是什么?剧好。”

孙先科表示,“隔”是因为不了解,不喜欢也往往源于不了解、不知道,而优秀经典的戏剧艺术在内化人性、提升审美参与度方面,远比快速图像化、瞬间即逝的碎片化内容要强大百倍,这是戏剧艺术的强大魅力。

而“如何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是破解问题的关键。“一旦让年轻人进入现实的戏剧情境,他们很可能会很快喜欢上戏剧,并持续关注。”孙先科认为。

“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我们年轻人追捧的。”楚惬说,现在经常谈到“戏曲观众老龄化”问题,但这些老龄观众曾经也都是年轻人,“戏曲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要让青年人爱上戏曲,根本上就是要让戏曲在审美方面要能够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他说,“年轻人要走进剧场,剧场的作品也要能留住年轻人,这其实是双向奔赴。”

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创作体验出发,陈涌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阅读其实也可以是年轻人了解戏剧艺术的一种方式。“对于很多没有机会走进剧场的年轻人来说,‘剧作集’这种形式的阅读其实可以为他们了解戏剧艺术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本。”他提到,戏剧剧本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种样式,它是一种综合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元素的高度综合文学;戏剧剧本同样又充满艺术性,集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

“一个剧作家在戏剧的剧本中间,既要构建一个文学的世界,还要构建一个舞台的世界。”陈涌泉说,阅读剧本能带来与阅读其他文体不同的独特魅力,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从文学到艺术的全方位滋养和启迪。

在采访最后,陈涌泉也面向青年学子给出了自己的阅读建议,“我期待我们年轻一代的学生在当下这样一个图像泛化、信息化的时代,首先要回归经典阅读,依然要从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中和优秀的经典原著中来寻求我们的文学滋养,不要被当下手机短视频构筑的信息茧房束缚。”他说,在当下的时代,青年学子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深厚的人文精神储备都是走得更远的基础。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