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演什么,观众说了算:当上海“盲盒”戏剧来到大湾区
更新时间:2025-09-26 04:01 浏览量:1
一场击鼓传花在观众席间启动。鼓声停止了六次,六位被选中的观众,成为推动当晚演出的命运之手。
当演出来到每一个叙事节点时,这些观众先后做二选一。被他们选中的卡片,其背后的故事将在舞台灯光下展开,而另外的故事,则在此夜沉入黑暗。
一个看上去不到十岁的男孩方才接住了花,他看着主演孙书悦展示的两张卡片,略加思索,选择了“医院”。当这个关乎病痛与告别的故事名被孩子清脆的声音念出时,故事的基调在无形中变化。
2025年9月17日晚,在广东省话剧院竹丝岗小剧场里,舞台剧《年龄是一种感觉》的第34场演出,就以这场充满仪式感的集体游戏,决定了当晚即将被讲述的六个命运片段。
舞台上,一片荒芜残破的废墟前,只有一个女人、两张椅子、几扇门窗、几个箱子。“25”岁生日气球在这个场景中心,散发着金色光芒。孙书悦转身面对观众,等待她的,是一场无法预知的冒险。
《年龄是一种感觉》中的故事《王太阳》的场景。2025年9月,这部上海出品的戏剧来到第5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广州演出。剧方供图
毕竟,这是一场这样的演出:一位女性从25岁到生命尽头的人生被拆解成12个片段,每晚由观众随机决定上演其中6个。是讲述与父亲隔阂的《拳头》,还是与前男友纠缠的《公交车》?是闺蜜自杀的沉重《医院》,还是与爱犬离别的伤感《狗狗》,抑或是情感能量最强的《野苹果树》?
在广州的两场戏,一共开出了10个故事,重复率极低。“今天的故事选择不太常见,这个组合也不太常见。”第二场演出结束后,导演鲁伊莎在后台说道。
“没有人会知道你一生的故事,包括你自己。”这句原著中的话,是这部作品最贴切的注脚,也在这些演出的夜晚成为现实。在这个追求确定性的时代,导演鲁伊莎和演员孙书悦,选择拥抱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艺术形式。
“前所未有的恐惧”
“那个时候会觉得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每天都太不确定了。”孙书悦回忆刚开始排练这部戏时的感受。
《年龄是一种感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永远不会重复第二次”的表演形式。每场演出有三轮抽卡环节,由观众随机决定12个故事中的哪6个将被展现。据剧组不完全统计,这种形式最多会产生近200个不同的演出版本。
“排练的时候,我们先是拿着全本12个故事就这么往下排的,非常传统和非常线性地排,”鲁伊莎说,“基本上每一个故事线和她周围的人物、她的情感,她都经历过了。”到了排练后期,团队开始尝试随机组合的演出形式。联排到最后,他们一共只走了其中几种组合,大部分组合都是没有排过的,得靠即兴。
孙书悦在排练时。剧方供图
9月17日这场,组合就颇为刁钻。在孙书悦的印象中,《飞机》与《狗狗》的组合不太常见,《书》和《牙齿》则从没出现过。“一个是关于爸爸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前男友的,但是第一部分又没说前男友。”当故事线索七零八落,演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高速运转。“第二part的时候,我在放那个卡片的时候,脑子里面过了好久:这怎么办?怎么演呢?”
这种挑战也蔓延到技术部门。当故事顺序随机变化时,灯光和音效需要随之灵活调整。“当时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鲁伊莎透露。某次在上海演出,当一组罕见的故事组合出现时,整个团队都在翻本子,寻找应对方案。
舞台上的箱子,本是存放记忆片段的容器,也成了不确定性的来源。孙书悦回忆当晚一个有趣的插曲:“今天因为前面没有演《收件箱》,所以皮夹克没有扔在箱子里。我打开第一个箱子,平时我们放皮夹克的地方,箱子里是空的。我就又打开了另外那个箱子,还是找不着。我都疯了,你知道吗?”她回头一看,皮夹克还放在长椅上。这个因故事选择而产生的临场状况,反而被观众理解为精心设计,“你找不到,因为你记不住——你们已经31年没联系了。”
“这个戏就是不能有任何侥幸和依赖,我每天上场前,那么厚的剧本都得从头到尾翻,以及翻那个《如果不演这个故事我该怎么办》。如果你稍微偷点懒,他们也会跟着乱。”孙书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她还清晰记得鲁伊莎在最初几场演出中的紧张状态:“不停说要去上厕所,我感觉她太紧张了。我非常理解导演在这个时候,她没有办法,自己不能上台,也不能操作任何灯光,只能干着急。”
“凉水里直接放100℃”
孙书悦曾说,独角戏是她“蓄谋已久”的挑战。对她而言,这个作品不仅意味着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更是触碰了独角戏表演的极限。
“最难的是这个戏用第二人称。在我们现有的戏里边很难看到用第二人称描述和讲述的戏,这首先会加重你跟观众的距离感。”她分析,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关系,对演员与观众建立联系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精确把握这种独特的叙述口吻,排练时团队下了狠功夫。“我们当时在这个词里面做了很多工作,一个字儿一个字儿揪。”孙书悦形容当时的情景“跟上哲学课似的”,在剧本上画来画去,“这句话是超我,这句话是本我。”
更困难的是极端的情绪转换。“它的情绪很快,就是凉水里直接放100℃(的东西),100℃(的东西)直接捞凉水里,跨度很大。”孙书悦举例,最后她把一沓沓凝结着回忆的纸张撒向空中,那一瞬间非常痛苦,但转过身来,又要紧接着说把老伴的牙刷给扔了,“就又落回现实了”。
与有多名演员的戏剧不同,独角戏中的演员必须独自撑起整个舞台。“必须适应,刚开始特别别扭,特别像在操场上罚站,下边坐一排考官。”孙书悦回忆最初的排练场景,她变着花样与台下的“考官”交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她发现同事们起初都特别友善地予以回馈,慢慢地疲于应对,或是忙着做自己的工作,只有导演一个人在勉力撑着。
“你最大的工作就是要一直把观众攥在自己手里,这对独角戏来说比台上‘当众孤独’更加难。因为你很怕观众走神,如果是人多的戏,能看的东西很多,可是这个戏它景也不变,只有你一个人。”孙书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孙书悦在《年龄是一种感觉》中(故事《塔苏》的场景)。剧方供图
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因此变得至关重要。从2023年8月中文版首演至今,剧组已经巡演了多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常州、盐城等。不同城市的观众反应各异,演员也会根据现场氛围调整表演。
“今天的观众很安静,很含蓄,昨天是一群非常E的观众,今天观众就很I。”孙书悦比较广州连续两场演出的观演差异。让她欣慰的是,将近两小时的演出,没有一个人走,而且没有掉手机的声音,说明没什么人看手机。在结尾说出“年龄是一种感觉,你应该有所期待”之后,她听见大家爆发出掌声,那一刻她很感动。“今天的观众,虽然没有很强烈地跟你互动,但其实一直在默默陪着你。”
为了广东巡演,团队还特意加入了一些本地化元素。最显著的地方是黄牙前男友的口音,随着巡演地点而变。这回他讲起了一口广普。孙书悦分享,她开启广普的开关是每次开口之前,在心里默念:“你好,我是渣渣辉”。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第一次深夜读完部分剧本后,孙书悦泪如雨下,接着非常激动地看完整个剧本。那天晚上12点多,她不顾时差就在群里加了导演鲁伊莎,表达内心的冲动。尽管当时她还不知道“12选6”的设定,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
鲁伊莎则是先看了剧本的出版物,随后在伦敦观看了由编剧海莉·麦克吉亲自演出的末场。“看完也是泪流满面”,当下就决定“不管是导还是翻译,一定要参与到这个戏的中文版”。她主动给海莉的经纪人和版权方写信,海莉感到“好神奇”,在她眼里中国很遥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中国团队找来。中文版首演后,海莉还特别期待地转发了许多相关内容。
与英国原版相比,中文版在形式上作了调整。原版更像是一场脱口秀,海莉的表演极简快速,70-80分钟就能演完。而中文版放入了更多的表演元素和情感空间,演出时长接近两个小时。
“首先是我觉得国内观众适应舞台上有更多的元素给到他们,更丰富一些,(也能)去辅助演员的工作。”鲁伊莎解释了这样调整的考虑。
《年龄是一种感觉》导演鲁伊莎(中)在排练时。剧方供图
这些增添的表演部分,尤其体现在对角色不同年龄阶段内心状态的细腻刻画上。团队选择了一种去刻板化的处理方式。“这个戏其实我们没有在外部形象上去着重强调,比如说老年人我就佝偻背,因为我觉得太刻板。”孙书悦解释,她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生活,“我外婆现在90岁了,依然很硬朗,走路也很快,还坐那打麻将,打好几个小时。”因此,团队选择不依靠外部形态的差异来区分年纪,而是将创作重心放在了角色内心状态的微妙变化上。
这部源自西方剧本的作品,其人物设定和生活方式曾引发关于文化适配的讨论。“我觉得这个剧本这个方面没有非常大的问题,”鲁伊莎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它的人物设置和人生轨迹,还有它的情感,跟中国观众也没有太大的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她们选择的方向并非彻底的本土化,而是精准的翻译和细节上的微调。
鲁伊莎也注意到少数观众反馈的隔阂感,比如有评论认为“她怎么三十多岁了,还感觉生活有点没有着落,是不是有点不像东亚女性”。对此,她认为这或许更多源于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观感差异。“现在一线城市有很多年轻人也是这样的。”在她看来,剧本所探讨的情感核心,关于爱、失去、自我认同和年龄焦虑,是具有普适性的。
尽管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是一种感觉》对人类普遍经验的探讨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主角是一个在传统眼光中不那么成功的女性,没有在预期年龄完成社会规定的里程碑事件,而是始终追随内心感受生活。这种叙事,引发了许多都市年轻人的共鸣。
“现实层面,我觉得是(一种慰藉)。”当被问及这出戏带来的感受时,鲁伊莎如此回答。
孙书悦为每个角色都创作了详细的人物小传,甚至包括星座等细节。当南方周末记者问女主角在她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女性时,她有些顽皮地回应,“这个不能随便说,”随即话锋一转,“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她叫何丽莎。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她的家庭对她首先是比较偏爱的。不像闺蜜,她叫鲁强,很粗犷的一个名字,直截了当,就不会是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
孙书悦感受到,在长达三年的演出中,她与角色的关系愈发亲密,像一位了解越来越深的朋友。甚至,她们对戏中某个“爹味”前男友角色的态度,也随着时间流逝和心境变化而变得柔和,“这男的好像可爱了许多”。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句台词,像是一次温柔的自我和解。鲁伊莎特别将它拈出来,“不然就焦虑了,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是年龄的智慧。”孙书悦也发现,两年前让她感受强烈的台词,“你必须扮演一个更好的自己,虽然你外强中干”,如今已能平静面对,而近期却对“哥哥”“海岸救生员”相关的段落有了新的情感涌动。角色的人生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在反复的演绎中相互渗透。
“今天第三十四场。”“加油!马上50不在话下,再就100。”孙书悦和鲁伊莎聊起对这部戏的期许。演出场次是确定的,每晚随机决定的六段人生,却永远充满悬念。从上海到广州,从长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年龄是一种感觉》继续着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