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哈达铺的灯光》获评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
更新时间:2025-09-28 09:48 浏览量:3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8日电(宣学洲)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行。活动期间,由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红色主题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连演2场,获评“优秀剧目”。
历史坐标里的精神灯塔:一场穿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突破腊子口,抵达甘肃哈达铺。此时的红军,兵力锐减至不足万人,缺衣少食、伤病蔓延、前路迷茫。哈达铺,这座西北小镇用最质朴的方式托举起了革命的希望:乡亲们倾其所有捐粮捐物,妇女连夜赶制军鞋,老中医为周恩来同志问诊治病。红军从小镇邮政代办所的《大公报》上得知陕北存在大片红色根据地的消息,党中央在这里作出了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中国革命由此迎来命运转折。
9月24日至25日,话剧《哈达铺的灯光》获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哈达铺的灯光》编剧李维平表示,选择以哈达铺为切入口,既是对90年前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当代叩问。2025年恰逢红一方面军抵达哈达铺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剧成功演出并获得殊荣,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当历史的风烟散去,如何让年轻一代触摸到革命先辈的温度?如何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今天依然滚烫?《哈达铺的灯光》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艺术淬炼中的红色史诗:一盏马灯照亮的精神图谱
舞台上,一盏摇晃的马灯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它是义和昌药铺窗棂下的运筹帷幄,是乡亲们箪食壶浆的守望,是红军战士在黑暗中摸索方向的希望,更是军民鱼水情最温暖的注脚。从百姓打消疑虑倾囊相助全力拥护的热情,到邮政代办所里毛泽东同志展开《大公报》时的凝神屏息;从伤病员在农家炕头疗伤的细节,到战士们临别时与乡亲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全剧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用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戏剧冲突,将“信仰”“牺牲”“传承”的主题熔铸于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中。
在专家评论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剧中“灯光”这一多层次象征意象的运用极具美学意味与诗意风格。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王俭表示,该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戏剧语汇重构历史现场,让红色题材话剧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
图为话剧《哈达铺的灯光》演绎现场。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表示,该剧对深情回望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凝思体味领袖与士兵、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以及甘肃省话剧院在西北话剧版图的强势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表示,该剧在时空转换方面的处理,让戏剧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为剧情呈现提供了极具美学意义的画面和形式感。
掌声里的时代共鸣:红色经典的持续绽放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甘肃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哈达铺的灯光》此前已在兰州演出40余场,在吸收专家、观众反馈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趋于成熟。从腊子口的炮火到西子湖畔的掌声,从哈达铺的灯光到舞台上的聚光,话剧《哈达铺的灯光》用艺术的力量证明,红色经典永远不会褪色,只要用心用情去诠释,它就能跨越代际、穿透时空,成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精神灯塔。继秦腔《大秦文公》之后,甘肃戏剧时隔八年参演中国戏剧节并获评“优秀剧目”,话剧《哈达铺的灯光》更开启了该剧的全国巡礼,10月18日、19日,该剧还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甘肃省话剧院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对该剧进行持续打磨提升,让《哈达铺的灯光》成为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厚重;更成为一把火炬,点燃当代人对理想信念的追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