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他写的台词全国流传!46岁却寻了短见

更新时间:2025-09-28 15:16  浏览量:1

松花江的波涛声,至今还在诉说着这位天才剧作家的传奇与悲怆。

“阿米尔,冲!”这句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依然深入人心的经典台词,至今仍在荧幕上回荡。1963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经上映便引发全国轰动,片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歌曲传唱至今。

而这部电影的编剧乌·白辛,却是一位身世曲折、才华横溢的赫哲族戏剧家。他的一生短暂而绚烂,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在黑暗中闪耀出最耀眼的光芒,却又骤然熄灭。

01 佛学院走出的艺术家

1920年,乌·白辛出生在吉林永吉一个名门家庭。他的曾祖父乌定克·苏清河曾是清朝佐领。

年少时的白辛活泼开朗,父亲是信奉佛教的商人,迫使他考入沈阳佛经学院学习。

然而生性活泼的他根本受不了沉闷的经院生活,不到半年就毅然离开,转而考入了沈阳协和剧团当演员,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他参加《雷雨》和《舰队的毁灭》等名剧的演出,还应邀在电影《在地平线上》扮演“劳工”角色。

1943年,白辛在吉林组织教师业余话剧团,自编自导演出《松花江上》等话剧,后来因此被禁演。

不甘沉默的白辛,又以笔名在报刊上发表《南行草》和《九月之歌》等诗作,结果被列入黑名单。

1945年夏天,白辛终于结识了新的朋友,从此走上道路,创作了大量歌颂鱼水情的作品。

02 艺术巅峰的闪耀光芒

1953年,白辛被调到电影制片厂任编导。他带着摄制组远赴边疆地区,拍摄的《在帕米尔高原上》和《伞兵生活》在1956年影片评比中分别获奖。

1958年,白辛因头部摔伤退役,转业到哈尔滨话剧院。正是在这里,他的创作达到了黄金时代。

在话剧中,他大胆尝试把舞台艺术手法与电影蒙太奇技巧融合,突破舞台时空局限。

1960年,他根据长期深入边疆积累的素材,创作出著名的 《冰山上的来客》 。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再度深入一线,和队友们一起爬山涉水,在艰苦条件下完成摄制。

1963年影片上映,立即引发全国轰动,成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

与此同时,白辛开始创作他生命中另一部重要作品——《赫哲人的婚礼》。为了写好这部话剧,他三次深入乌苏里江畔。

他创造性地运用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的形式,以歌舞相兼的风格,讲述了赫哲族从濒临灭绝到新生活起的伟大变迁。

这部剧在北方主要城市演了个遍,到处为之惊叹,成为赫哲新文学的代表作。

03 悲剧落幕

就当白辛的艺术创造力最为旺盛之时,灾难却悄然降临。

为了修改已经公演的歌剧,他亲自到兰考县走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听到了自己创作的《冰山上的来客》被点名。

这位性情刚正、不受屈辱的剧作家,一时想不开,在松花江边寻了短见,年仅46岁。

在他创作的《赫哲人的婚礼》中,剧中人古驼力唱道:“我要从九万只大雁的身上,挑选最洁白的羽毛,扎一管描天大笔......”

这些炽热的台词,今天读来,依然感人肺腑。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