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版”《茶馆》传承经典
更新时间:2025-10-13 08:00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王润
当算盘声与现代光影交织,老北京的市井烟火在剧场升腾……由北京市老舍研究会会员演绎的话剧《茶馆》,以“素人演绎+专业护航”模式,10月3日至8日在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连演5场;11月14日至16日还将在东城区图书馆剧场演出3场。演出不仅有北京人艺艺术家倾囊相助,更以低票价惠民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剧场,感受经典魅力。
北京市老舍研究会会员版话剧《茶馆》。王健摄
“爱好者”精彩演绎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巅峰之作,《茶馆》自1958年首演以来,一直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此次北京市老舍研究会打破传统院团制,以“新大众文化”为核心,强调经典作品的参与性、互动性与时代性。
该剧演员主要来自研究会会员,包括教师、公务员、退休职工等。他们用一年多时间从“爱好者”蜕变为“表演者”,走上专业舞台诠释经典。项目总策划、北京市老舍研究会副会长曹忆南表示:“我们希望《茶馆》能成为普通人理解历史、表达自我的公共文化空间。”
这一版《茶馆》,从精心搭建的剧情架构,到字斟句酌的人物对白,都严格遵循老舍先生原著,力求将原著里的世界原汁原味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舞台主体场景保留了传统风格,古朴的桌椅、茶具等,仍旧是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茶馆。三三两两的茶客鱼贯进入,或围坐茶桌,眉飞色舞闲聊着家长里短与社会见闻;或悠然自得,在袅袅茶香中享受着片刻宁静。然而,在这看似轻松的氛围中,时代的暗流涌动,风雨将至。
老艺术家匠心护航
担任该剧艺术顾问的北京人艺一级演员李光复说,《茶馆》中的每句台词“都是有温度的历史”,就连第一幕中一个茶客的哈欠,都被他赞为“伟大的哈欠”,因为这折射出了清末人情的冷漠,为剧情埋下伏笔。
北京人艺一级灯光师方义参演《茶馆》近400场。退休后,他加入老舍研究会,并成为会员版《茶馆》的演出指导,全身心沉浸在排练中。在演员心目中,他就是复排导演,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丰富深厚的经验,亲自示范每一个动作,讲解每一句台词,让演员们深刻理解角色内涵。正式演出时,他也亲自登台,再次演绎这部他饱含情感的经典。
北京人艺原副院长、一级演员严燕生也曾前往排练场,对每个角色逐一点评,并亲自上台示范,进行指导。
米铁增与兰法庆两位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更是亲自登台,和老舍研究会会员们同台演出。米铁增一人分饰两角,剧中用三句台词便刻画出吃洋教摆威风的马五爷的傲慢虚伪,又以沉郁演技诠释国会议员崔久峰的沧桑;兰法庆则在小茶客与王大栓间游刃转换,深厚的舞台功底堪称“活教材”。谢幕时,现场掌声雷动,大家都为老艺术家们的传帮带精神感动和喝彩。
低票价暖心惠民
这部基本由非职业演员演绎的经典话剧,以惠民票价吸引了众多普通市民走进“老裕泰”。不少观众第一次走进话剧剧场,有退休老人带着孙辈来感受“老北京的故事”。有观众表示:“这么便宜的票价,能够看到这么地道的京味儿经典话剧,值了!”
很多观众认为,虽然演员大多非职业出身,但表演真挚动人,把握住了老舍先生作品的神韵。演员们在地道北京方言的处理上颇为用心,每一句台词都饱含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使角色鲜活立体。
人艺老艺术家匠心护航,非职业演员用心演绎,低票价暖心惠民,会员版《茶馆》不仅是经典的复排,更是中国话剧精神的传承。它证明,优秀的文化作品从不是“精英专属”,当专业力量与大众热情相遇,经典便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艺术与百姓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