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新戏《小郡之秋》举办媒体见面会
更新时间:2025-10-14 23:01 浏览量:1
普利策获奖剧《小郡之秋》定档11月26日担任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闭幕演出
10月13日的夜里,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大厅有点热闹,灯光一层层落下,导演唐烨、龚丽君和主创们站在台前,讲起这部戏从拿到剧本到走进排练厅的一路心事,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副院长张鹏也来了,气氛像一场暖身的家庭聚会,话题却直指人心最深处
现场宣布《小郡之秋》将于11月13日至29日连续上演,11月26日作为邀请展闭幕演出压轴亮相
这部戏的来头不小,原作者是美国剧作家崔西・莱茨,2008年拿下普利策戏剧奖
故事设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一个八月的闷热夜,家里的一把手贝弗利忽然不见了,散落各地的亲人被迫回家,母亲维奥莱特、她的妹妹和三个女儿,各自拖着秘密与失意围坐一屋,层层翻开这个家族三代人的旧账
它谈的是家庭、婚姻、欲望和沉默,谈的是那些我们不愿提起却又绕不过去的东西
北京人艺向来不怕把“家里的事”搬上台面,《推销员之死》《洋麻将》这些曾经打动人心的外国名戏都很会在细处扎根
冯远征在见面会上回忆,艺委会两年前拿到剧本,第一眼就知道它会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长出自己的样子
“贯穿始终的悬念会抓住人,家庭的密度和力度都够,观众会被带着走”
他这样介绍
唐烨与龚丽君是二度合作,之前的《晚安,妈妈》就把女性视角的细腻与张力调得很准,这次她们把关系的线团拉得更大、更复杂
她们以婚姻、家庭、人性多重维度铺陈角色关系,让悬念一层层冒头,让情感的温度和现实的厚度一起向前推
在进入排练厅之前,剧本已经被细致打磨,等到演员们到位,碰撞出来的火花更像是家里饭桌上突然冒出的一句真话,带着热度也带着刺
唐烨坦言,期待它成为北京人艺外国剧目中的保留剧目
龚丽君的愿望更直接
“希望观众跟着这一家人的欢笑与泪水走一程,心里颤过之后还能有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去积极寻找意义”
演员阵容是这部戏的另一重底气
陈小艺、龚丽君、濮存昕这样的“老戏骨”,白荟、刘辉、张培、邹健、原雨、李珀、闫巍等中坚力量,再加上郝贾沛钊、陈红旭、周情云等新生面孔,一桌人凑齐了年龄和性格的光谱
这种搭配是北京人艺的拿手活儿,老的稳住底,新的敢往前冲,戏的层次就更容易被看见
目前,剧组正在紧张排练,时间被精确掰成一格一格,走位、台词、节奏,每个细小的停顿都在反复试探最有力的那一下
所有人都知道,这部戏要靠“精准”把悬念的钉子一颗颗拧进去
我总觉得,最能让人走进剧场的,还是那种“回家”的感觉
不是回你住的那套房,而是回到一个说话就能戳到痛点的地方
每个人或许都有一段不愿提的家庭史,戏剧的意义,可能就是让这些沉闷不至于烂在心里
想象一下,一个在三环边上加班到八点的上班族,从地铁口冒出气,买了票走进曹禺剧场,外面的风有点凉,里面却是另一种热度
灯暗下来,几句话就把你带到那个小郡的八月夜,汗湿的衬衫、干涸的水槽、药瓶倒出的清脆声响,都像是现实的回声
你会忍不住想,家里那些没说清的事,是不是也该坐下来聊一聊
北京人艺的选择与节奏,背后是对观众经验的一种信任
他们相信,悬念能吸引眼睛,细节能留住心,最后靠角色把人领到更大的问题上
家庭里的秘密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看清人在困局里的选择
人到某个时刻,总要决定自己是继续沉默,还是打开窗户让风进来
这部戏的悬念不止一个人失踪,更是关于“我们怎么活在彼此的真相里”的持续追问
说到底,剧场不是新闻发布会,戏也不是观点集合,它得把那些复杂的体验化成一句能落地的感受
当舞台上有人终于说出那句憋了多年的话,你在座位上也会长出一口气,像把屋里积了一个夏天的湿气放出去
这样的时刻,才是观众愿意为戏剧买单的理由
实用信息也得放在前面,毕竟要看戏还得安排日程
《小郡之秋》11月13日至29日演出,地点就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闭幕演出是11月26日那一场
如果你恰好赶上闭幕那天,兴许能看到剧组把所有力气都压到最后一刻的那种狠劲
看戏这件事,和生活一样,需要一点巧合,也需要一点耐心
我对这部戏的期待,很简单也很现实
希望它不只把秘密揭开,更能把“面对”的姿态教给我们
如果它能像《推销员之死》《洋麻将》那样留下一个长久的影子,那说明它说到了当下的心事
在北京,这样的舞台一直有人愿意坐下来听,我觉得这本身就值得被珍惜
有人在见面会上说,希望它成为经典保留剧目,我更想说,能成为你心里有事时想起的一部戏,也就够了
演出一天天逼近,剧组一遍遍把戏抛光,观众一天天把期待攒起来
当灯光落下,悬念走到尽头,留在你身上的,或许是一点直视和一点温柔
戏剧的好,恰恰在这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