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是一种缺点吗?
更新时间:2025-10-20 17:27 浏览量:2
人有七情六欲,有人可能比较乐观,有人可能比较悲观。乐观的人不一定爱笑,但爱笑的人一定乐观。那么爱笑是一种缺点吗?
莎士比亚在《无事生非》的戏剧中塑造了一个爱笑的女人,叫白特丽丝。她成天嘻嘻哈哈的,就是睡熟了,因为梦见什么淘气的事儿,也会把自己笑醒了。他自称出世的时辰,天上刚好有一颗星星,在快乐地跳舞呢。他不但爱笑,而且爱说话逗乐,说出了很多精彩的俏皮话,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招来满堂的笑声。她的话带有一定的讽刺效果,当然是莎士比亚构思的。阿拉贡亲王跟她半开玩笑地说:“小姐就嫁给我吧,你怎么说?”她谢绝道:“不行,殿下,除非让我平常日子里另外再有一个丈夫;您是个大贵人,好比一件讲究的礼服,舍不得天天穿……”《三国演义》中刘备说“妻子如衣服。”莎士比亚反其意而用之,借助白特丽丝的口,把贵族男人说成了衣服。在当时的时代,戏剧中有这样的女人出现,当然会给戏剧增添一抹亮色,而外国贵族也允许这样的女人出现,并不会加以无情打击。在《聊斋志异》里,也有一位爱笑的女人叫婴宁。她不善于说逗人笑的俏皮话,并不是聪明伶俐,具有慧眼卓识的姑娘,而是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像个婴儿。她一味痴笑,过门之后,仍然喜欢哥哥的笑,却违背了封建礼教那一套“闺训”。封建礼教规定妇女“笑莫露齿”“凡笑语莫高声”等等,要讲究妇容、妇德、妇工。这种礼教最终对婴宁形成了一种摧残,当她的婆婆斥责她之后,她竟然再也不笑了。
白特丽丝是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而婴宁是封建阶级严酷思想统治下的牺牲品。两个人虽然都爱笑,但命运是不同的。白特丽丝的笑是爽朗的,也是时代的产物,当然会被容纳,而婴宁的笑是天真的,代表了赤子之心,会被封建制度扼杀,被封建思想禁锢,最终变成了痴呆的人。古代很多作家写过赤子之心,认为人保留了赤子之心,就算是纯粹的,倘若被世俗污染,变得世故圆滑,就显得有点奸诈,没有那么纯洁了。笑本来是发自肺腑的,是人的本能,没必要加以限制。但人受到社会规则驯化之后,就要限制自己的本能,叫做“克己复礼”。倘若在丧礼的现场,突然有人发现了有趣的事,大笑起来,那么这个人就显得不合时宜,很可能被其他人斥责,甚至被主家赶出丧礼现场。倘若领导正在开会,突然有一个人放了一个响屁,那么爱笑的人哈哈笑出来,就很可能引来其他人厌恶的眼光,领导很可能会孤立这个人,认为这个人不给面子,没有礼貌。正常的对待方法应该是所有人熟视无睹,听而不闻,即便闻到了屁的臭味,也仍然不说话,假装没有闻到。很多人开会都在装腔作势,不仅领导发言装腔作势,而且听领导发言的人也在装模作样。有的眼睛看着领导,心里想着别的事儿,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偷着看手机。他们心思没在领导发言上,而在自己的事儿上,甚至睡着了和周公相会,不会再听领导的指挥了。
爱笑是人的本能,但在社会化进程中,很多人适应了社会规则,就要克制爱笑的本能,变得不爱笑了,甚至明明需要笑的时候他们不敢笑,不能笑,想要笑的时候竟然发现皮笑肉不笑,很难看。不是人不会笑,而是很多人都受到了社会环境的限制,受到了社会规则的制约,再也不能随便笑了。工作的时候不能笑,开会的时候不能笑,旅游的时候不能笑,吃饭的时候不能笑,睡觉的时候不能笑。很多时候几乎都不能笑,人在受气的时候,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想要用笑来缓解心情的不适,却突然发现找不到乐子,就要听别人讲笑话,去电影院看喜剧片,到网上看小品和相声,笑一会儿就觉得心情好多了,但于事无补,现实中有什么样的困难还是需要克服的,只不过改变了心情,改变了态度而已。似乎改变了心情,改变了态度,人办难事就好办了。没事就笑笑的人说明还保存着一些纯真的思想,起码保留了一定的本能,可以对自己笑,对花草笑,对日月山川河流笑,对朋友笑,对亲人笑,对所有动物笑。只要笑开去,不管是微笑还是爽朗的笑,都可以缓解心里的郁闷,可以让人变得热情起来,变得悦纳别人,而不是封闭自己,更不是想不开而整天郁闷。很多社会规则限制人们笑,因为笑被视为不庄重,不礼貌,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需要严肃,不需要笑,因为笑就代表不严肃,代表放松,甚至有可能产生很多负能量。这当然是一些所谓正派人士的理解,似乎官员也这样认为,却往往背离事实太远。
笑是人的本能,没必要加以限制,不管是高雅的笑还是低俗的笑,都是客观存在的,没必要追求高雅的笑而贬斥低俗的笑。很多人往往被世俗的观念捆绑,认为文人士大夫的笑是高雅的笑,权贵的笑是高雅的笑,而贩夫走卒的笑是低俗的笑,女人的笑是低俗的笑。尤其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创作作品以后,总是分出了高雅与低俗的区别,而且把笑分出了等级,认为看到美好的事物而产生愉快的笑就是高雅的,看到低俗的事物产生了猥琐的笑就是低俗的。其实笑是每一个人的生理反应,不管是高雅的笑还是低俗的笑,都算是一种笑,并不能厚此薄彼。除非为了适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要片面宣扬高雅的笑,而贬斥低俗的笑,不让低俗的内容充斥文艺作品,也不让人们欣赏低俗的笑。一些相声和小品会展现低俗的笑,哪怕说一些风月之事,打擦边球,也仍然要博观众一乐,其实只是具有世俗的烟火气,要吸引很多流量,却很没面子,弄得文艺作品比较低俗。即便是非著名相声演员,也经历过反三俗的运动,知道什么样的相声是高雅的,什么样的相声是低俗的,甚至有时候还要以低俗的相声博观众一乐,搞了商业化运作,赚钱为止。
爱笑并不是缺点,是人保留纯真品性的一种标志。大家没必要贬斥爱笑的人,应该和他们多亲近,让他们带着自己一块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爱笑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把笑传染给别人,等于做了功德。倘若谁把爱笑的人说成是精神病,说成是幼稚,那么只能说明说这话的人被社会规则完全驯化,变成了刻板而无生气的人,也就没什么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