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魏积安,11次上春晚却为母弃演:母亲只有一个,春晚年年有
更新时间:2025-10-08 21:12 浏览量:2
1996年春晚前,央视彩排现场挤得满满当当,到处是笑声,魏积安却突然接到老家电话,说母亲病情加重了。
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家人,他没含糊,直接选了后者。
同事们劝他:“先彩排完再回吧,这演出说不定关系到你以后上春晚的机会。”可魏积安态度特坚决:“春晚年年有,老娘就这一个。”
这位在春晚舞台上逗乐无数人的山东汉子,把孝顺实实在在融进了人生选择里。
1956年,魏积安生在山东烟台的农村,是家里五个孩子里最小的。
虽说年纪最小,他却从小就懂心疼爹妈,主动帮着做家务,为家里分担。
小时候的魏积安学习特用功,就想将来能出人头地,让家里日子好过点。18岁那年,好运砸来了,新疆军区话剧团来烟台招演员。
魏积安从上千个考生里杀出重围,成了烟台地区唯一被录取的,就这么踏上了演戏的路。
在话剧团,他从跑龙套的小角色做起,硬是改了口音,一个字一个字练普通话。凭着一股较真劲儿和踏实劲儿,慢慢成了剧团重点培养的对象。
魏积安在北京站稳脚跟后,头件事就是把乡下的母亲接到北京一起过。
第二天,他就和妻子带着母亲逛遍了北京的景点。可母亲在乡下住惯了,哪儿受得了大城市的快节奏,看着到处是高楼大厦,心里也空落落的。
母亲坚持要回老家,魏积安没强留,顺着母亲的意思来,这正是他“孝”和“顺”的实在体现。
母亲回去后,魏积安天天惦记着。一有空就回老家看她,有一年居然回去了11次,最后连母亲都嫌他来得太勤,怕耽误他工作。
魏积安说自己理解的孝顺是“以顺为先”:“别想着改变爹妈的想法和习惯,得学着适应他们,顺着他们来。”
1991年,魏积安第一次上春晚,靠着小品《乡音》里那句“我讲,兄弟哇”一下子火了。
从这年到2012年,他一共上了11次春晚,成了全国观众都认识的“春晚笑星”。
可1996年春晚前,魏积安正忙着彩排呢,老家突然传来坏消息——母亲病重了。
一边是多少艺人挤破头想上的春晚舞台,一边是快不行的母亲,魏积安没犹豫。
他立马跟导演说明情况,导演劝他再想想:“走了可能就没这个机会了。”
魏积安嗓子发紧却很坚定:“春晚今年不上能等明年,娘就这一个啊!”
他赶紧赶回老家,守在母亲病床前。可母亲还是没熬到大年三十就走了。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魏积安又马不停蹄回了北京上春晚。那天晚上,他在台上照样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台下却自己扛着丧母的痛。
母亲走后,魏积安开始琢磨人生到底图啥。2012年,56岁的他和郭冬临合作完春晚小品《面试》后,决定不再上春晚了。
“春晚小品要准备老长时间,排练也累,他都56了,想把更多时间用来陪妻子。”
其实魏积安的妻子董贞琼一直是他的后盾。1981年,魏积安在北京巡演时,对舞蹈演员董贞琼一眼就相中了。
俩人异地恋那阵,魏积安每周都给董贞琼写信,最后靠真心打动了她。
结婚后,董贞琼默默把家里打理好,魏积安带老乡回家,她总热情招待。
魏积安心里清楚,这些年亏欠妻子太多。退出春晚后,他总算能全心全意陪妻子,过踏实的小日子了。
05 平淡生活的幸福滋味现在魏积安已经退休,彻底放下了工作。电视、电影、话剧不碰了,活动和广告代言也都推了。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妻子身上,偶尔和老伙计们约着钓钓鱼、下下棋,妻子总笑他是居家好男人。
有时候,他还和妻子一起去接孙子放学,享享天伦之乐。
回头看魏积安这一辈子,从农村娃变成春晚明星,再甘心当家庭煮夫,这选择让不少人意外。
但在他眼里,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转变。
那一刻,董贞琼终于明白,为啥丈夫总尽心尽力帮老乡。
真心换真心,魏积安用孝心、实在和担当,不光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也赢了乡亲们的敬重。
如今快七十的魏积安,正享着平淡日子的福。对他来说,最金贵的不是以前舞台上的风光,而是和妻子41年互相扶持的感情,还有那份断不了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