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改编需要尊重原著”
更新时间:2025-10-22 19:37 浏览量:3
“很多作品改编,买到版权以后就失去初心。除了个别人物用原来的名字,其余统统不知道哪儿去了,那么当初为什么买原著?”10月22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直言,“改编需要尊重原著,要不然失去初心,失去最初对版权的认同。”
《星空与半棵树》
10月21日、22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原创话剧《星空与半棵树》在上海上音歌剧院举行全国首演。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带来《星空与半棵树》《主角》等五部话剧作品驻演。
陈彦在研讨会
作为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主角》作者,陈彦在22日研讨会表示,改编要尊重原著,也要超脱原著,话剧《星空与半棵树》《主角》作为全新创作,开拓了方方面面新的立意,“编剧不是改,而是重新创造,他们就是独立的、具有创造力的编剧家、剧作家。”在陈彦看来,陕西人艺话剧适应时代,又能超越时代,“一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剧目,大家当时看了,觉得非常震撼,引起现象级关注,到今天再原模原样把它搬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为什么?时代发生了位移,我们没有从深层把作品与今天的时代接通。”他强调,“文艺创作一定要适应这个时代、超越这个时代,包括时代精神、时代审美。”
“话剧是难度很大的艺术,要说出高级的话,说出与观众心灵发生共振,甚至强烈对照、撞击的话语,注重思考就成为话剧最重要的东西。”陈彦直言,如果创作者不思考,没有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认知,就不要“说话”,不要搞话剧,“搞出来也不行。发出有效的声音,是话剧十分重要的东西。陕西人艺多部话剧都有这样一种特别重要的、珍贵的、探索的、追求的精神。思考什么,说什么,表达什么,一个文艺院团要有自己的坚守,有长期主义的精神。今天人家左忽悠,你朝左边跑;右忽悠,你朝右边跑。刚到左边,人家到右边,刚到右边,人家到左边,你永远都在二三流的地方反复奔跑,最疲于奔命的是你,最不出作品的也会是你。”
专家学者汇聚本次研讨会
“陕西人艺与上海渊源深厚,曾多次携佳作来演出。今年从演出升级到驻演,陕西神韵与海派文化更加深度交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近年来,艺术节不断提升演艺创新能级,通过名家名团驻演,高质量艺术呈现,努力打造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陕西人艺全院出动,以驻演形式集中呈现五部现实主义力作《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星空与半棵树》,其中四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以文学高度、现实温度、艺术精度为上海观众打造一场思想深邃、风味地道的舞台盛宴。
“我们没有追逐明星,也没有迎合流量,有的只是一群热爱戏剧、扎根剧院的陕西戏剧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每部话剧演出时长都超过三个小时,不仅是对观众耐心的考验,更是我们以戏剧的方式对中国百年乡土历史和精神图谱的真诚书写和庄严致敬。”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说,此次上海驻演是陕西人艺建院以来第一次以如此规模集中亮相,“五部大戏的创作历程,见证了陕西人艺近十年来的艺术追求和发展轨迹。它们都聚焦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主题,凝聚着我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对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思考。”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陕西人艺历年创作积累了从文学思维到话剧思维转换的丰富经验,五部话剧系统把陕西历史呈现给上海观众。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看完《星空与半棵树》后说,“该剧从星空世界到动物世界、人类世界,形成了非常好的链接、互动和比照,互相辉映,这是保留文学原创精神同时进行深入思考。话剧也保留长期以来陈彦小说创作中对于小人物命运悲悯情怀、特别的关注和反思。”
评论家荣广润认为,陕西人艺追求艺术个性,“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个性,没有对生活观察独特的视点以及独特的表现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只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就没有艺术的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评论家杨扬则表示,陕西人艺自觉进行艺术风格变革,以往侧重现实主义,刚刚首演的《星空与半棵树》探索表意性内容。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表示,《星空与半棵树》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舞台丰富,作为寓言体作品,它的内容非常现实,表现手法非常现代、杂糅,这在中国戏剧舞台也是比较特殊的例子。”
活动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文汇报社、上海市文联共同主办。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叶辰亮、蔡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