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戏要真知真话
更新时间:2025-10-27 22:19 浏览量:4
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期间,“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在杭州召开。让“有真知、讲真话”成为戏剧评论的标尺,这不仅是对评论工作本真价值的重塑,更是为新时代戏剧事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有真知”是戏剧评论的立身之本,是评论者穿透表象、触及本质的专业底气。真正有价值的戏剧评论,不是浮于表面的“观后感”,更非堆砌辞藻的空泛赞美。它要求评论者沉潜深耕。通晓戏剧艺术的千年脉络,从元杂剧“关汉卿式”的市井呐喊,到明代传奇《牡丹亭》的浪漫哲思,再到现代话剧《雷雨》的人性叩问与先锋戏剧的实验探索,明晰不同剧种的艺术基因、美学范式与时代特质。潜入作品内核,能读懂剧本台词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思考;能洞察舞台呈现的匠心,如灯光调度如何烘托情绪、肢体语言如何补充叙事;能精准指出编排中的缺憾,如情节逻辑的断层、人物塑造的单薄。这种“真知”,源于对戏剧艺术的敬畏之心,也来自长期的理论积累与实践观察,让评论不再是隔靴搔痒的空谈,而是能为创作者提供精准参考、为观众搭建理解桥梁的专业指引。
“讲真话”是戏剧评论的灵魂所在,是维护戏剧生态健康的精神风骨。当下戏剧市场中,“人情评论”“红包评论”并不鲜见:有的评论为攀附关系,对平庸作品大肆吹捧,用“年度最佳”“业界标杆”等夸张词汇掩盖艺术缺陷;有的评论为规避争议,对明显问题避而不谈,只作不痛不痒的“赞歌式”表述。这类评论看似为戏剧市场增添了热闹氛围,实则消解了评论的批判功能与引导价值,不仅会误导创作者陷入自我满足,更会让观众失去判断标准,最终阻碍戏剧艺术的突破与进步。而“讲真话”,意味着评论者要抛开功利诱惑与人情束缚,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觉醒年代》这样的优秀话剧,不吝啬对其“以历史细节还原时代精神、用年轻化表达激活红色题材”的肯定,让匠心之作被更多人看见;面对某些情节悬浮、思想空洞的商业戏剧,也敢于直言其“过度追求视觉特效而忽视内容深度、依赖流量演员而弱化表演质感”的问题,推动创作者反思改进。这种真话或许不够悦耳,却如一剂清醒良药,为戏剧生态注入批判与反思的力量,促使行业形成“追求精品、拒绝平庸”的良性竞争氛围。
戏剧事业的繁荣,从来不是创作的“独角戏”,而是创作与评论相互成就的“协奏曲”。当每一位戏剧评论者都以“有真知”为专业底色,以“讲真话”为职业准则,用扎实的理论功底解读作品,用真诚的态度引领审美,戏剧评论便能真正释放其价值能量。对创作者而言,它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优点以增强信心,也映出不足以明确方向,激发其打磨作品的灵感与斗志;对观众而言,它是一把“钥匙”,帮助大众透过舞台表演,理解戏剧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手法,逐步提升戏剧审美素养;对整个行业而言,它是一把“标尺”,为戏剧创作划定艺术底线与品质高度,推动行业朝着更专业、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