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四次聚焦于和伟后,为何又聚焦靳东?背后缘由惊人
更新时间:2025-10-28 02:43 浏览量:4
《人民日报》在多次表扬于和伟后转而聚焦靳东,并于2025年8月宣布其出任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团长,明确把行业标尺从流量转向艺术与责任
先把关键卡住:官方点名强调的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副团长”这七个字,不是随手给的面子,是多年积累换来的硬杠杠
这不仅是两个头衔,更像一把尺子,量的是专业、担当和公共服务能力
说白了,流量能起风,标准能定向,主流媒体把方向盘拧回了“真功夫”和“真责任”
更扎心的是,文工团的身份意味着常年深入一线、服务基层,和光鲜的红毯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工作语境
当官方把“体制内任职”拿出来讲,等于告诉行业:热搜不是成绩单,作品和公益才是
把时间往回拨一点
23岁时,靳东已经在片场有戏拍,却一口气回炉考进中戏继续学理论
那时候他在教室里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边总有一本划满红蓝线的剧本
他选择放下已有的小成就,去补课底层逻辑,这个拐点,比任何一次走红都难
换句话说,年轻时不赶路,先学走路的方式,后面的路才不会踩空
课堂里有次角色分析展示,他拉着同学排练到深夜,第二天依旧准点来听课,整个人像拧紧的弹簧
“十年磨一剑”不是口号,是从不抄近道的生活方式
真正让他心态发生变化的,是在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出经历
矿区的临时舞台,风从侧面灌进来,话筒偶尔发出“滋——”的一声,台下的矿工戴着安全帽没摘,眼睛却一直跟着故事走
演完一个反映矿工生活的小品,有位老师傅抓着他的手说了一句“像我们身边的人”
那一刻,表演的意义从“技巧”变成了“共情”
说白了,一句“看懂了”,比十个热搜更扎实
从此之后,他挑角色更看重价值密度:能不能让人看到生活的力气,能不能让观众回到现实时不那么疲惫
作品是桥,演员是桥梁工,桥稳不稳,观众一脚就知道
很多人认识靳东,是《伪装者》里的明楼
39岁爆红,换个心态是“该捞就捞”,他却反其道而行:筛剧本、慢出手,还去读博深化理论
红了不飘,忙里补课,这在依赖曝光的行业里是反常识
更扎心的是,读书意味着把可卖的时间拿去做不可见的积累,短期不划算,长期很值
有人问他图啥,他说“表演这门学问太深”
把“演员”当职业的人很多,把“表演”当学问的人很少
时间来到最新一页
2025年8月28日,中国煤矿文工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任命靳东为团长
会上他表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国家队’意识,攀登艺术‘高峰’”
从“副团长”到“团长”,是角色切换,也是责任加码
换句话说,接过这面旗子,既要带队伍、抓作品,还要守住文艺院团的公共属性
一个演员升任院团领军,背后是体系对其“德、艺、责”的综合认可
把这件事放进行业的大框架更好理解
按照《2024腾讯娱乐白皮书》,剧集赛道在变:长剧集承压、微短剧抬头,古偶重仓受挫,都市剧亟需创新,综艺侧的音乐、旅行、脱口秀吸走注意力
当内容结构变化叠加“饭圈化”“取消文化”的扰动,行业更需要稳定的价值坐标
电视剧研究者李星文提醒要开发硬核男性向剧目和精品短剧的商业价值,华东师范大学的吴畅畅则期待更有社会实验色彩的综艺
主流媒体把“艺与责”凸出来,恰好呼应了回归本质的呼声
说到公众影响力,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侧面
2023年,有9名年轻女性冒充靳东身份诈骗多名中老年人三十余万元,上海静安检方同年10月提起公诉
靳东在7月与11月两次发声,要求平台加强监管
这类事件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也逼着我们正视中老年人的网络安全与公众人物肖像权保护
更扎心的是,被骗的往往是主动关心你作品的人
在流量之外守住底线,才是长久的公信力
把靳东放到同行参照系里看,也更清楚这条路径的价值
冯远征在2022年出任北京人艺院长,濮存昕早在2003年担任北京人艺副院长,后来耕耘十四年
当“德艺双馨”的演员走上院团管理岗位,说明行业愿意用“作品+人格+治理”的组合来托付旗帜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是一种正能量标杆的延续:把台上台下的标准拉齐,把权威交给懂艺术也懂公共的那拨人
这不只是一纸聘书,也是一个价值共识
回到“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别把它说成空话
艺要硬,是专业的肌肉;
德要稳,是价值的坐标;
心要定,是抗诱惑的韧性;
责任要扛,是对公共的交代
换句话说,能不能在热度和质量之间选质量,在个人获利和公共服务之间选公共,这是分水岭
当标准回归作品和社会效用,演员也在重新选择自己的路
写到这儿,我想起一件小事
有次在路边咖啡店,隔桌两位中年观众聊《伪装者》,其中一位说“这戏让我爸少刷一天短视频”
一个角色能换来一家人的共同话题,说明作品把生活连接起来了
看法、证据、影响就这么落地:好的作品会进入日常,好的演员会影响选择
当我们习惯被“爆款”牵引,不妨多问一句:它让我变得更好吗?
更进一步说,院团的“国家队”属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出好戏,还要出队伍
靳东接棒团长后的每一次创作选择,都是一次价值选择
我也好奇,他会如何在“基层演出”和“高峰攀登”之间找到新的合拍节奏,会不会把短剧和硬核题材做一次有温度的结合
如果能把矿区舞台上的那份真实,带到更广泛的屏幕前,观众会看见一个更厚实的行业
归根到底,官方点名不是终点,是起点
它对行业说:别把热度当成绩,把作品当答卷;
对观众说:别被噪音裹挟,把审美练起来;
对演员说:别急着跑,把功夫练足
当“看法+证据+影响”三件套落在日常,艺术才会变得不虚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话朴素,但我更愿意把它当成实用的提醒——接下来几年,谁能稳稳把握这把尺子,谁就能走得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