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向北风》乔正君到死不知 曲芳菲的日记,竟然成全了盛雪竹
更新时间:2025-10-30 00:16 浏览量:2
你见过那种养了孩子五年,突然说不养了的人吗?
不是因为穷,不是因为病,就是觉得“太累了”。
河南那案子,养父母把五岁有先天心脏病的孩子丢在医院,一走就是三个月。
法院判了两年,还补了二十三万医疗费。
可谁真在乎那二十三万?
孩子躺在ICU的时候,没人问她疼不疼,只问“这钱谁出”。
这不是个例。
2023年,全国遗弃案件涨了百分之十七,四成以上是没血缘关系的。
收养本该是爱的延续,现在成了法律上的免责协议。
签了字,领了证,孩子就成了负担,不是家人。
民政部搞了个“护苗行动”,28个城市设了临时托管中心,72小时紧急救助,医保先垫钱。
听着挺暖,可这像什么?
像孩子是公共垃圾桶,没人愿意捡,就堆在门口,等有人来扫。
更讽刺的是,那些最该站出来的人——亲戚、邻居、医生——现在反而被法律逼着举报。
新规说,医院发现疑似遗弃,两小时内必须报公安。
可你知道吗?
有些医生偷偷拖了三天,就怕惹上麻烦。
不是冷血,是怕自己也变成下一个被告。
青岛那个叫俞乐山的人,收了三十多个病孩,自己开康复中心,搞基金。
有人问他图什么?
他说:“我图他们长大后能喊我一声爸。
”这话听着像鸡汤,可他真没领过补助,全靠众筹和卖房子撑着。
而我们呢?
网上看到众筹,点个赞,转个朋友圈,捐五十块。
线下遇见个病孩子,绕着走。
不是狠心,是怕。
怕自己一伸手,就掉进无底洞。
怕养了三年,最后被一句“我不负责了”全抹掉。
北师大调查说,十八到三十五岁的人里,只有不到三成觉得“养别人的孩子是责任”。
可七成以上,愿意为陌生孩子的医疗费掏钱。
这叫什么?
叫线上当圣人,线下当路人。
心理学里新出了个词,叫“乔正君综合征”——不是不想管,是用制度、流程、合同,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你没丢孩子,可你转身走了。
你没说不要,可你再也没回过头。
深圳开始试点“共同抚养人”,让社会组织当第二监护人。
听起来像科幻片,可这不就是现实逼出来的补丁吗?
有人提议搞“养育信用积分”,养得好加分,养不好扣分,影响孩子上学、看病。
听着像监控,可你想想,连养宠物都要登记、打疫苗,为什么养一个活生生的人,反而可以任性退出?
去年高考,查出一百二十七起户籍学籍造假,十八起涉及公职人员。
有人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伪造材料,钻空子。
可真到孩子病了,没人愿意接盘。
这世界,怎么就分得这么清?
要你负责的时候,你是法定监护人。
不要你负责的时候,你只是个“非亲生”。
北京人艺新排的话剧《冬日摇篮》,演的是疫情封控时,一个弃婴岛的争议。
有人哭着说:“你们不收,孩子就冻死了。
”有人冷笑:“那你们早干嘛去了?
”
没人说错,可也没人对。
我们都在等别人先动。
等政府管。
等法律严。
等社会出钱。
等谁来替我们承担这份“不该由我承担”的责任。
可孩子不会等。
他们等的,从来不是制度,不是赔偿,不是热搜。
是一个人,愿意在深夜里,摸着他们的额头,轻声说一句:“别怕,我在。
”
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你见过,但你没停。
那就别怪,这世界越来越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