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曹俊获“世纪百年艺术史册·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提名
更新时间:2025-11-18 16:55 浏览量:1
由世界华人周刊、美国罗丹国际艺术家基金会、纽约世界艺术出版社、世界亚裔女性联盟联合主办的“世纪百年艺术史册·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提名启幕。
在21世纪的全球文化版图上,一股沉静而有力的东方气场,正悄然改写世界艺术史的叙事。他来自五洲四海的华人艺术家——从巴黎到纽约,从北京到东京,从上海到温哥华、到柏林、到伦敦……他们以跨越语言与国界的艺术创造,让“华人”这一身份,成为当代艺术舞台上最具活力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由世界华人周刊联合美国罗丹国际艺术家基金会、纽约世界艺术出版社、世界亚裔女性联盟等国际机构共同发起的“世纪百年艺术史册·最具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提名活动,由此应运而生。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榜单,更是一场面向整个世界的文化宣言:在过去百年里,华人艺术家从未缺席人类审美与精神史的关键章节。
回望百年,华人艺术家在油画、雕塑、水墨、摄影、建筑、装置与影像艺术等领域持续突破。从博物馆的庄严殿堂到城市街头的公共艺术,从传统笔墨的当代表达到AI与新媒体的前沿实验,他们用作品回应战争与和平、迁徙与身份、性别与科技、历史与未来。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对人类命运与自我存在的追问,也是东方思想与世界语境的深度对话。
此次提名,将特别关注那些以作品参与时代议题、以艺术推动文明对话的创作者:
他们或以雕塑重新凝视历史记忆,把民族创伤与人类共同经验铸成永恒的形体;
或以油画捕捉个体心灵的光与影,在写实与象征之间,构筑人性的精神肖像;
或以水墨承续东方审美的骨气,在一笔一墨的虚实中,让古老文明在当代重生;
又或以新媒体与跨界实验打破边界,用科技拓展感知的疆域,为未来艺术预写序章。
“最具影响力”,不仅指市场与声望,更指一种能够穿透时代噪音的精神力量。此次入选者,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用艺术记录流变的百年,将故土记忆、移民经验、性别视角与世界关怀交织在一起,构成全球华人艺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世界华人周刊与美国罗丹国际艺术家基金会、纽约世界艺术出版社、世界亚裔女性联盟希望通过这项长期而系统的提名与梳理,将百年华人艺术带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之中。每一位被提名者,都是照亮时代的一束光,他们的名字,将与作品一起,被庄重地写入“世纪百年艺术史册”。
这不仅是一份名单,而是一部正在书写中的历史。它属于所有心怀创造、坚守初心的华人艺术家,也属于正在见证这一文化崛起时刻的我们。
(文/艾伦·赵琼,国际资深艺术策展人 )
曹俊: “新宋式美学”走向世界
弃理从艺追逐儿时画家梦
曹俊是出生于江苏泰州的青年画家。儿时的他与那些整天奔跑打闹的同龄孩子截然不同,受做教师的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拿粉笔涂涂画画。后来又痴迷于家中的名家字帖,喜欢用毛笔蘸水默写书法名家的杰作。那时,写字和画画成为他最大的乐趣。
随着学业负担日益加重,曹俊对画画的痴迷也与日俱增。曹俊回忆说,当时迫于父母的压力,自己的书画创作不得不从家中“转战”到课堂上。那时,老师经常可以逮到专心致志作画的曹俊。
曹俊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曾被分配到山东泰山管理处工作,颇受齐鲁文化的浸染。他曾亲临泰山摩崖碑刻,精研书学史论,参加过汉墓的考古发掘。其间,曹俊发表诗词、散文及考古论文20余万字。
1993年,曹俊弃理从艺,拜师当代画“虎”名家冯大中先生研习翎毛走兽画法。与此同时,他投师中央美术学院技法理论教授陈伟生先生学习艺用动物解剖,并接受了“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开始大量临摹古代优秀的工笔画作品,其中,两宋院体画对他影响尤深。
经过刻苦的专业训练,曹俊的画作开始在国内各著名艺术刊物上陆续刊登,他的名声也在中国书画界渐起。1999年9月,他的一幅习作《心弦和泉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性美展中展出。
声名鹊起
抑或是对艺术的憧憬和理想无处宣泄,抑或如曹俊所言那时自己开始膨胀了。2002年,在妻子的陪伴下,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曹俊毅然决然选择离开故乡,怀着对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期待,踌躇满志地飞到了新西兰。
残酷的现实给了曹俊当头一击。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逼迫夫妻必须出去找工作。妻子找到了工作,曹俊却因为无人问津成为“待业”青年。那时,他彷徨在奥克兰的街头不知何去何从……
三个月后,经受了生活中一个个打击的曹俊,在异国他乡第一次拿起画笔。异域风光给曹俊的创作带来新的养分,更让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画。打工期间,曹俊历时3个月创作了《国风》。2003年3月,曹俊首次参加新西兰美术展览,摆放于侧厅的《国风》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一位日本籍收藏家看到这幅“傲骨耸立、浩气长存”的画作后,情不自禁地在画前鞠了三个躬。随后,他找到馆长,要求花高价买下这幅画。此事引起当地媒体广泛关注,也令曹俊一举成名。
一次偶然的机会,曹俊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新西兰音乐家Gary。同样身为艺术家的Gary十分欣赏曹俊作品中洋溢着的霸气和才华。2005年5月,曹俊在Gary的帮助下获得了在新西兰著名艺术馆举办为期一个月个人画展的机会。中国画的阴阳概念和曹俊大气的画风,一时间在新西兰艺术界引起极大反响。当时,奥克兰交响乐团特地为曹俊的画展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新西兰首相及外交、内政、文化和种族事务部长,中国驻奥总领事分别向他致信祝贺。参展作品被多国政要、名流及美术机构收藏。
新宋代美学与西方哲学的大胆融合
曹俊不断尝试着将宋代山水、花鸟的画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相融合,比如展览中一幅宽3米、高2米的《希望之晨》,画中的飞鸟鸣禽,指向宋画中最为空灵且精妙的部分——花鸟画,又被艺术家置于更广阔的大自然——氤氲着雾气、水汽的清幽山谷,而为画面平添了几分荡气回肠。这是横跨中西、穿越时空的浪漫,工笔细腻写实的鸟禽与其背后肆意的泼墨、皴擦点染的灵动笔触调和得刚刚好。这样的画也似乎暗合了当代人的一种审美和价值认知——忙碌、高效的所谓现代文明之下,人们依然渴望山川自然,将其视之为一种具有疗愈功能的“诗和远方”。
曹俊的作品体现西方哲学并且保留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他的艺术涉及广泛,从丰富多彩的植物生命到跳动活跃的野生动物,甚至宗教人物。他所画的狮子、老虎及其他动物,表现了它们非常真实的自然状态,同时又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曹俊以他的方式将古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现代欧洲的抽象形式以及美国绘画的特点融为一体。曹俊的作品可以找到宋代山水大画家郭熙的风格,另一方面,结合类似于西方色彩大师康定斯基的颜色技法等。
曹俊的创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散发着浓郁传统笔墨精神的工笔画、花鸟画,也有着视觉冲击兼具泼墨与撞粉技法的金笺纸设色“荷系列”,更有从高空视角俯瞰地球,表现宏大自然景观的“宇宙系列”。
他的作品结构或者说作品所营造的整体的意境一个很大视觉特点就是,采取了大花鸟、大走兽、大气象的一种营构方式。他的荷花、狮子等等,都能让人特别感受到自然物象回到了它们生活,生长的那个原生空间。这与很多画家着眼点很不一样。特别是在其所画的老虎、狮子这些形象上,他把所讲的山水、花鸟和走兽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很难说他的作品就是画狮子、老虎,也不能说他的作品就是画风景、山水。而是他能够表达一种生命意态和生机。他的这种大视野在当代花鸟画这个领域,乃至整个中国画的领域里是一种很独特的创新。
曹俊的作品用一种宏大的境界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这种宏大的境界是源于画家本身有一种大视野和大关怀,这和他把自己的艺术思考和很多文化观察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治学方式有关系。
曹俊的作品能够兼有中国画传统中工笔和写意这两个大的领域的语言,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很有自己造型实力、也具备造型的开阔度的画家。他的作品看上去比较工细的画面中,其实隐含着很整体的写意精神,这就使得工笔这种表现方式不会变得琐碎、拘泥甚至僵硬。反过来,由于他始终贯穿着写意过程中的那么一种气脉,所以他的工笔塑造可以说连绵不断,形成了整个物象的生气。同时他还把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些特质结合起来,这也就很好地打开了绘画的表现力。比如说他的作品中用了变化丰富的墨色,有的极黑、极重,有的微妙、淡雅但是他艺术的胆量可以说是相当的大,把大黑、大淡、浓墨淡墨,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画面墨色跌宕的这样一种视觉的效果。但是,他不仅仅是用墨色,还大胆地用了大量的色彩。中国古代讲,重彩丹青,这个体例的一个重要特点被他吸收进来了,所以他的作品是在墨色为主的这样一个基础上大胆地加入了重彩。这些重彩,由于有墨色的相衬,不会显得火气、浮躁;反过来,通过重彩,又加强了画面的热烈感和整体感的浓郁的气氛。他将色彩融汇到水墨中的这样一种特点就形成了他的个性面貌。
同仁眼中的曹俊
写实与虚构,具象和抽象交融,这是他作品的特色。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朝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探索,他未来创作的前景将是无限的。
——邵大箴,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曹俊先生的作品,不仅在创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他的作品中传统中国画的基因越来越明显,并且与其创新的技法结合越来越完美,昭示着当代中国画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未来。
——丁绍光,著名旅美艺术家
流金溢彩、宋式今情、神与物游、名不虚传。
——薛永年,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曹俊的绘画艺术展现给人的是一种新的精神,也就是说,他的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艺术展现出一种新的形式,或新的技法,固然已不易,但展现出新的精神尤不易,必须具有非凡的天赋,全面的修养和超常的功力。
——陈传席,评论家、美术教育家
我觉得这就是曹俊兄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的一种贡献和影响力。贡献是杰出的,是具有时代性、影响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他把中国画倡导的人文精神注入了画面的组合构成和色彩当中,呈现出了独特的纯粹感。而且这种纯粹,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观照,以及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境界。所以,曹老师的作品,我看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也很受启发。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曹俊能够在思想上敢于创新,特别在中国水墨画这个领域里面,在如何从题材到笔墨都能够做出新的时代回答,这样的课题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所以他在我们中国画坛可以说是一位创新派的中年代表之一。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评论家
显然,没有创作的体会融入到理论的探索之中,没有理论的认识深入到创作的实践之内,都难以成全曹俊。
——陈履生,著名评论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曹俊的绘画将为一系列重大文化命题——中西跨文化互鉴、民族文艺复兴、传统资源的当代性转换等,提供不可替代的典型范例。
——张晓凌,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曹兄的作品,随性而为,离披点画,得心应手,如入无人之境。画家放得开很重要,特别是你在具象景物时更不拘泥于形制,工写对比,松紧有度,大开大合,气象万千。
——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
曹俊在美国文化圈获得的认同也正来自其作品对现象学这种体现现代哲学理念的视觉化回应。在他的“新宋式系列”里,人们欣赏的并不简单是所谓“宋式写实”的复现,也不是所谓的“中画西相”,而是作品里不断弥散出的一种哲学意味。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曹俊的作品,为其浓郁的色彩、古典又现代的艺术语言及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震撼。其笔下澄澈灵动的蓝、浓烈的红、绚烂的金……格外抓人眼球,其中既有山川大河,也有日月星辰;既有浪漫的宇宙星空,也有灿烂的人类文明。
——李虹霖,文博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艺术家曹俊先生已成为新西兰的杰出符号!
——约翰·基,时任新西兰总理
曹俊作为一位著名的新西兰华裔艺术家,用中国的笔墨描绘着自己对新西兰的感受,创作了一批能让西方人看懂并喜爱的中国画。
——托尼·布朗,时任新西兰驻华大使
在曹俊的绘画中体现精准和诗意的形体构造,或者说在抽象方面向我们展现了绘画的精深与博大。这些技艺与才华并存的美学新方向与中国画的传统一脉相承。
——雷米·艾融,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功勋艺术家
曹俊之所以在全世界都受欢迎,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国际化绘画语言,传递给了人们以神秘的东方之美。
——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
曹俊的许多画作都符合康定斯基的建议:运用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翱翔于两者之上的方式完成构思。在这一点上,它们可以与康定斯基的一些画作相比较,包括对康定斯基主要作品的几个研究。
——约翰·戴维斯,著名美国哲学家、缅因州立大学教授
正是在加强与大自然和谐互动这一点上,西方的抽象绘画与曹俊的作品交融起来:他为绘画并在绘画中找到新的生动性和动势,并为自己的画家伙伴和观众留下一条通往诗情画意之传统和视野的道路: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
——亚历杭德罗·阿图罗·瓦莱加,智利哲学家、俄勒冈大学哲学教授
在中国的艺术家中,曹俊是最能体现西方哲学并且能保留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的画家之一,其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以他的方式将古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现代欧洲的抽象形式以及美国绘画的特点融为一体。我要告诉世界我发现了曹俊!
——约翰·赛里斯,著名哲学家、批评家、波士顿学院教授
作品欣赏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70期)
艺术家简介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