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区原创话剧《星空里的歌者》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演出
更新时间:2025-11-24 00:08 浏览量:2
11月23日晚,北京初冬渐浓的寒意丝毫未能阻挡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涌动的热流,来自成都锦江区的残健融合原创话剧《星空里的歌者》,在此铺展开一幅关于梦想与爱的画卷。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锦江区重点打造的残健融合文艺作品,自去年10月以来,《星空里的歌者》已完成近20场演出,感动10万余名观众。
据悉,该剧由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成都市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成都市锦江区妇女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都市永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出品。
演出现场
舞台绽放光彩
一场跨越时空的“追梦之歌”
演出尚未开始,剧场内已座无虚席,洋溢着融融暖意。
《星空里的歌者》以唐焱追逐歌手梦想的真实经历为蓝本,通过两对跨越时空的追梦人故事,展现其因梦想而相遇、因坚持而蜕变,最终登上歌者舞台成就炽热梦想的人生故事。
舞台聚光灯骤然亮起,一阵清澈而充满力量的歌声瞬间攫住全场观众的心,场内突然安静下来。身着黑色外套的唐焱——四川省首届“盲人好声音”冠军,也是本剧主角“郑好”的饰演者,已经登场。
“我要看看这世界,不害怕黑暗……白日梦也很值得被歌颂……”剧情推进至高潮,郑好终于冲破重重阻碍站上了梦想舞台,唱响心中之歌《我要看看这世界》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光影与泪光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
演出中,专业演员与残障伙伴的默契配合更让舞台效果倍增。残障伙伴饰演的咖啡师,用真诚表演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专业演员以细腻演技接住情绪节奏,与残障伙伴对手戏自然流畅,道具、灯光与音乐的精妙配合让观众全程沉浸。
谢幕环节还出现温情一幕:唐焱的母亲惊喜登台,给儿子带来坚定的鼓励。“老妈,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唱歌。老妈,我爱你!”随后,母子二人紧紧相拥,用爱温暖了整个初冬的剧场。
演出现场
“很感动,里面的很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同样是盲人的张朝华牵着自己的导盲犬专程前来“看”剧,虽然只能全程靠听,但剧中郑好为了梦想努力奋斗,郑好母亲为孩子的付出和对其梦想的支持都令张朝华十分感动,“这部话剧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非常值得大家观看。”
“这是一部让人感到温暖而亲切的话剧,充满生命力量与人文温度,既以励志勇气直击人心,又有圆满剧情、笑中带泪,从创作角度来看,品质也很高。”首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洵表示,学生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多元、生活的可贵,激发追梦热情;同时该剧也为残健融合提供了良好范本。
剧场外,锦江区“星空里”咖啡馆也被搬到了现场,观众在欣赏演出之余,还能品味“10万秒手冲”咖啡和特需小伙伴亲手制作的烘焙点心。
据悉,为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部话剧的魅力,表演团队在下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过一次表演。两场演出,从午后到夜晚,让这份来自成都锦江的温暖与感动一直在剧场流淌,让更多观众也通过艺术的表达理解残健融合理念。演出结束后,剧组还随即举办了观后交流会,就演出艺术呈现、残健融合主题表达等内容与专家及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从成都锦江到北京
47人奔赴千里之外的舞台
这场成功演出背后,是47名演职人员及台前幕后各方近一年来的精心筹备。
“请大家再检查一遍,确认道具、服装有没有遗漏?”时间倒回11月21日上午7点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星空里的歌者》领队曹迎的声音穿透清晨的薄雾,唤醒了刚集合的剧组众人。他们中既有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演员,也有“星空里”咖啡馆的残障伙伴,还有高校大学生。身后的30余个行李箱,不仅装着整部话剧的道具、服装、舞美设备,更装着大家跨越千里的逐梦初心。
“这里的情绪要收一点,带着倔强”,导演李蔷轻轻拍了拍唐焱的肩膀,进行细节调整。她手里的剧本已被翻得起皱,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至今记得,去年,在锦江区“星空里”咖啡馆第一次见到唐焱时,这个盲人小伙一开口唱歌就让她笃定“戏成了”。
演出现场
虽然已经表演过多次,但此次北京之行,对唐焱来说意义非凡。“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很激动,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我们的故事。”唐焱笑着告诉记者。
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剧组抵达北京后便马不停蹄投入紧张的彩排。“希望通过这部话剧,用积极的方式展现我们残疾人朋友的光芒。”舞台上的歌声成为唐焱逐梦路上最真挚的告白。
残健融合传递温度
让每个生命的光芒都能被看见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锦江区重点打造的残健融合文艺作品,自去年10月以来,《星空里的歌者》已完成近20场演出,感动10万余名观众。而这一场场演出的背后正是锦江区深耕残健融合事业的长久坚持。
演出现场
该剧导演李蔷,还有一个身份——锦江区助残文艺大使。她告诉记者,打造这部话剧的初衷,就是想打破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让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都能在舞台上被看见、被尊重。
“锦江区‘星空里’咖啡馆为残障伙伴打造了一个温暖大家庭,其本身就是锦江区残健融合的实践窗口,而唐焱追逐音乐梦想的经历,让我萌生了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在四川省、成都市及锦江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这个想法迅速落地生根。”李蔷回忆起打造话剧的历程。锦江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残联积极协调多方资源,积极整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等专业力量,同时坚持“残健共演”的创作理念,让残障伙伴从故事的主角变为舞台的主角。
“近年来,我们持续发力创新就业服务、深化科技助残赋能、推动残健双向融合,精心构建‘锦爱伙伴’品牌矩阵,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残疾群体实现自我价值,让扶残助残的文明新风融入城市发展各方面、浸润城市每一处。”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民生之基,《星空里的歌者》是锦江区残健融合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锦江区公共文化事业和公益助残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演出结束当晚,唐焱和伙伴们站在学生活动中心的门口,与送行的师生挥手道别,恰如剧中跨越障碍的追梦人,让“有些东西不需要看见就能感受到”的温暖,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图据受访单位
编辑 郭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