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各界痛斥仍巡演?《红高粱家族》话剧的历史底线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5-11-24 18:47 浏览量:2
上联:红毫寄志彰英烈,高风亮节隐烟霞
下联:邪文掩过饰匪行,妄评流世乱纲法
横批:是非颠倒
背景说明
听闻《红高粱家族》曾在陕西演出,查阅后发现,这部作品虽遭全国不少正义人士、历史研究者公开表达质疑与批判,却仍无视舆论争议在全国多地开展巡演。该剧此前亮相南京江苏大剧院完成全球首演,后陆续登陆北京、杭州、厦门等多地舞台,演出期间,因其延续原著核心叙事逻辑——将匪性暴行刻意包装为所谓“血性抗日”之举,同时弱化正义抗战力量的贡献与价值,此举引发文学界、史学界及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尖锐争议。事实上,《红高粱家族》原著自问世以来,其历史观呈现便饱受诟病,有观点明确指出,作品将具有土匪习性的人物行为过度美化,把部分违背公序良俗的匪性行径包装成“血性抗日”的表现,这种处理方式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忽视了真正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秉持正义和道德底线的广大抗战力量。
在真实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先烈为了保家卫国、抵御外敌,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投入战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民族脊梁。而原著及基于其改编的话剧,却将民间武装的自发抗争过度放大,刻意弱化八路军、新四军等正规抗战力量的历史贡献,部分情节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呈现缺乏历史依据,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歪曲。有论者批评,作品中看不到共产党对民间武装的改造引导、看不到农民由自发到自觉的抗日转变过程,忽视了抗战时期我党团结改造民间武装的历史实践。更有读者指出,原著部分章节的相关表述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情感不适,被质疑存在歪曲民间抗日组织与正规军关系的倾向。即便该剧历经多轮巡演修改,仍未根本修正这一核心问题,依旧以“人性抗日”为幌子,将原本带有匪性的角色突兀塑造成“自发抗日的民间英雄”,其叙事逻辑与历史事实严重脱节,难以自洽。近期,该剧又前往陕西宝鸡大剧院登台展演,此前还曾登陆西安开元大剧院完成年度巡演收官,然而其“粉饰非正义行为、混淆历史正邪”的错误价值导向并未得到实质修正,在舞台呈现上依旧采取猎奇化叙事手段,严重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真实抗战历史的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的争议从未停歇:文学评论界早已针对其历史观展开持续论争,有论者明确质疑作品对“抗战主体”的错位呈现,认为其对民间武装的尊颂缺乏历史理性,在历史环境的审视上存在明显疏漏;部分历史研究者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民间武装改造的真实档案,指出作品将“民间武装自发抗日”绝对化,无视我党在团结引导民间力量抗日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与历史功绩,是对历史过程的片面简化;在网络平台及各类文化论坛中,众多网友发声抵制,认为作品中原著中“中国人与侵华日军合葬”这类情节突破历史底线,是对英雄先烈的亵渎,伤害了民族情感;北京、西安等多地演出期间,相关话题下“尊重历史、缅怀英烈”的呼声始终占据主流,不少家长明确表示不会带孩子观看这类“混淆历史正邪的作品”,避免错误历史观的误导。
这不禁让人深思:这个时代的文化宣传,究竟该宣传什么?该传递怎样的正能量? 文化作品本应是传承历史、弘扬正气的载体,理应致敬英烈、彰显正义、凝聚人心,而非歪曲历史、美化恶行、混淆是非。从史学理论来看,“历史真实是文艺创作的底线”,任何文艺作品的虚构都不能脱离历史本质规律——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结果,这一核心历史事实不容解构与重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若任由这类传播错误历史观的作品泛滥,必将模糊民族的集体记忆,伤害英烈后代的情感,违背文艺创作的初心与使命。
基于此背景,特创作此副对联,一方面旨在向千百年来秉持客观公正态度书写历史的正义之士,以及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的英烈们致以崇高敬意;另一方面,着重批判该话剧“美化匪行、歪曲历史”的失实改编问题,直指其借舞台艺术载体传播错误历史观的恶劣行径——历史不容歪曲,正邪不容混淆,以期呼吁公众明辨是非、坚守历史真相,更期盼文化宣传能回归初心,传递真正的正能量,守护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