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携手格鲁吉亚导演,北京人艺新排《樱桃园》
更新时间:2025-11-25 17:11 浏览量:2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史上有过多次成功的中外合作剧目,《推销员之死》《哗变》已是公认经典,今年,国际合作的版图首次延伸至格鲁吉亚。11月25日,北京人艺新排大戏《樱桃园》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大厅举行媒体见面会。这版《樱桃园》由格鲁吉亚导演大卫·多伊阿什维利执导,历时半年时间筹备,12月24日起,《樱桃园》将在曹禺剧场持续至2026年1月11日。
对于熟悉人艺和热爱话剧的观众而言,导演大卫·多伊阿什维利的名字并不陌生。在连续两届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中,现任格鲁吉亚新剧院艺术总监的他先后携《海鸥》《仲夏夜之梦》两部剧作登上人艺舞台,对世界经典进行了当代化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这次与大卫导演合作,他给予我们的既有表演观念、表演方式方面的启发,也有对文化和思想的解读。”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说。《樱桃园》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人生的最后一部剧作,曾被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先生誉为契诃夫“最后的一首抒情诗”。北京人艺排演过《樱桃园》,但“从东方文化的视角出发,我们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契诃夫会把一个樱桃园被变卖的故事称为喜剧,而大卫导演对《樱桃园》的解读基于他成长的文化背景和对俄罗斯历史的了解。”在冯远征看来,在寻找并靠近原作精神内核的层面,这版跨国合作的《樱桃园》是一次相当有益的探索。
“《樱桃园》始终是一个关于变迁、转折与守护的隐喻,即使时光不可逆转,人们仍渴望留住生命中那些纯粹的美好。在当下这个动荡的世界,这样的主题显得尤为珍贵。”大卫·多伊阿什维利说。他想在这次创作中“关注每一个角色的自我挣扎,看他们如何面对时间的流逝,如何尝试与自我和解,又如何安放那份深刻的失落。”他尝试把“格鲁吉亚戏剧饱满的情感力量与亚洲美学凝练含蓄的风格相结合,在舞台上营造一种氛围感,让契诃夫的文字走进观众内心。”
“对演员来说,《樱桃园》是表演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山,所以在前期准备时,我们做了大量的文本工作。”饰演柳鲍芙·安德烈耶夫娜的黄薇说,“但与大卫导演真正交流后,我们发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很多不同。”饰演罗巴辛的杨明鑫对《樱桃园》的认知同样更进一层:“全剧没有一个功能性的角色,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的目的与需要完成的任务。”大卫·多伊阿什维利连连抛出问题,打乱幕次顺序,在颇具冲击力的引导中和演员们一起完成角色的创作。同时,舞台上反复出现的衣柜以及按照“反常”轨迹行动的转椅、行李箱等道具,都在不断打破演员对视觉和表现力的一贯想象。
“我们经常觉得外国演员的爆发力很强,这并不意味着会喊、会叫就可以了,对形体的运用是现在中国戏剧不太擅长的部分。”冯远征说,“演员的全方位能力不只是说清楚台词,身体的表现力也非常重要,这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戏剧工作者的共识。”这版跨国合作的《樱桃园》对体能的“玩命”锻炼,深刻挖掘着人艺演员的潜力,“戏剧艺术的互学互鉴,对中国话剧走向国际舞台、促进文化传播有着积极意义。”
记者:高倩,方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