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秦腔新希望!天水秦剧院常小红院长专访……

更新时间:2025-04-13 22:55  浏览量:5

泾阳县中张镇的暮色里,十岁的常小红赤着脚丫在麦垛间穿梭。父亲常德荣攥着竹篾的手微微发抖:"女娃学戏?祖坟都要冒青烟了!"灶房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母亲含泪的眼睛,却遮不住少女眼中跳动的倔强火苗。她蹲在磨盘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杨门女将》的剧照,父亲掀帘进来时,正看见小女儿用烧火棍挑起灶灰,在斑驳的土墙上勾勒出穆桂英策马扬鞭的英姿。

咸阳戏曲学校的砖墙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标语浸透着春寒料峭。十六岁的常小红把砖块垫在脚底压腿时,听见隔壁练功房传来婉转的水袖声。"那是旦角的活儿,咱武行丫头凑什么热闹。"武旦师父张桂芳的呵斥声刚落,少年常小红已经踩着三寸木跷腾空跃起,惊得廊下的麻雀扑棱棱飞散。她总在深夜溜进练功房,对着月光反复练习"鹞子翻身",直到布鞋磨穿,脚底渗出的血迹在青砖上开出梅花。

命运的转折始于1980年的西北五省青年演员汇演。当15岁的常小红以《杨门女将》中穆桂英替父从军的片段亮相时,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同时起身鼓掌。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任哲忠颤抖着声音评价:"这娃娃眼中有烽火狼烟,脚下带沙场风霜,是块唱刀马旦的好料子。"演出结束后,她在后台发现一只绣着并蒂莲的绸帕,上面用簪花小楷写着:"小红同志,盼君早成栋梁——马蓝鱼赠于西安"。这只来自秦腔大师的帕子,后来成了她最珍视的护身符。

《破洪州》的排练场上弥漫着浓重的松香味。常小红第37次挥动丈二长的红缨枪,额角渗出的血珠滴落在银甲战袍上。导演王正强突然喊停:"停!穆桂英此刻应是悲愤交加,不是拼命三娘!"整个剧场陷入死寂,唯有窗外渭河的涛声呜咽。她蜷缩在道具战车下,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耳边回响着丈夫杨宗保中箭身亡的唱词。深夜的练功房亮如白昼,她对着镜子反复揣摩:穆桂英被困洪州时的焦灼,得知夫君殉国后的绝望,重振旗鼓时的决绝。当晨曦穿透薄雾,镜中人已是双目赤红,铠甲下的布衣被汗水浸透层层叠叠。

1995年宁夏巡演遭遇沙尘暴的那个夜晚,常小红在银川剧院后台发生意外。狂风掀翻了临时搭建的戏台,她护着头上的凤冠滚下台阶,左肩胛骨撞在青石板上发出脆响。急救车呼啸而至时,她死死攥着被扯断的雉鸡翎:"我的戏服...不能让穆桂英穿着破甲见观众..."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医生发现她肩胛骨裂口处竟嵌着半片金箔——那是凤冠上抖落的装饰。术后第三天,她挂着点滴出现在剧场,坚持完成《破洪州》的演出。当拖腔在夜空中回荡,台下白发苍苍的老票友突然老泪纵横:"这才是我们魂牵梦萦的秦腔魂!"

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筹备期间,常小红在西安城墙下偶遇一位盲眼老者。老人循着锣鼓声摸索而来,枯槁的手突然抓住她的戏服下摆:"丫头,你唱的是《破洪州》?当年马连良先生来西安,说这出戏该有个穆桂英..."原来这位曾在易俗社担任琴师的老人,亲历过1943年秦腔黄金时代的辉煌。艺术节当天,当常小红以创新编排的"辕门外三声炮"登场时,老者突然用秦腔特有的"苦音"唱起帮腔,沙哑的嗓音穿透千年城墙,与她的清亮唱腔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庆功宴上的香槟尚未开启,常小红已悄然退场。医院走廊的消毒水气味刺痛鼻腔,病理报告单上的"声带小结"四个字让她眼前发黑。手术室的日光灯白得刺眼,麻醉剂生效前最后的意识里,她听见自己清亮的唱腔正在消散。朦胧中,1987年在天水排演《蜜蜂计》的场景浮现:饰演庞涓之妻的她,为表现角色中毒后的幻觉,连续七天用银针刺指尖来找寻肢体震颤的感觉,最终因过度疲劳昏倒在后台。

"小红姐,看这个。"护士递来平板,屏幕上是大学生秦腔社团的表演视频。扎着双马尾的姑娘们正在翻演《打神告庙》,稚嫩的脸庞上却有着相似的执着神情。常小红的手指轻轻摩挲屏幕,突然抓起病号服里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满唱腔心得,最新一页写着:"艺术生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永不停歇的接力。"深夜的病房里,她对着墙壁反复练习受损后的发声,月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脸上划出琴弦般的阴影。

复出首演选在甘谷县大剧院。《蜜蜂计》中,她饰演的庞涓之妻巧施计谋,水袖翻飞间既有闺阁女子的柔媚,又暗藏杀机。当那段标志性的"十三咳"唱段响起时,台下有位拄拐老者突然站起身,颤抖着举起珍藏多年的戏票——正是二十年前她在西宁首演时的入场券。散场后,老者将泛黄的戏票塞进她手心:"那天你唱到'妾身本是良家女'时,台下有个后生哭湿了三张帕子..."常小红这才惊觉,当年那个被自己感动的观众,如今已是满头华发。

清晨六点的天水秦剧院,常小红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杨门女将》。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斜射进来,在她霜白的鬓角镀上一层金边。"腰杆再挺直些!"她轻拍学生后背,"穆桂英挂帅出征时,心里装着整片山河!"后排的年轻演员们不曾注意,院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1983年《破洪州》的戏单,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她当年用红笔圈出的批注:"此处马蹄声应加重三成"。

在新建成的数字戏曲体验馆里,85岁的老琴师周正邦戴上VR设备,虚拟舞台上重现着1958年《火焰驹》的经典场景。常小红站在一旁调试参数,忽然转身对工作人员说:"请把第三幕的鼓点加快半拍,当年任老师教我们时说过,急促的鼓声才能表现绝境中的生机。"当年轻人惊叹于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时,她却悄悄退出人群,来到剧院后院的古槐树下——这里埋着1998年洪水冲垮剧场时,与她同台殉职的老生演员的遗物箱。

夜幕降临时分,剧院广场的露天戏台上亮起灯火。常小红换上素色便装,为刚放学的孩子们讲述秦腔历史。当投影幕布上出现《破洪州》剧照时,一个小女孩仰头问道:"奶奶,您真的在战场上杀过敌人吗?"老人眼角的皱纹漾开笑意:"傻孩子,我们唱戏的,何尝不是在人生的沙场上征战呢?"月光下,她的银发与戏台上的头饰交相辉映,恍若时光长河里永不熄灭的火焰。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