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北京人艺新戏《风雪夜归人》首演

更新时间:2025-04-28 08:00  浏览量:4

本报记者 高倩

寒风呼啸,枯枝倒悬,凄冷的雪夜里,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故地重游,激起往事的重重涟漪。

在简约诗性的氛围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今年第一部新排大戏《风雪夜归人》日前于首都剧场首演。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开篇之作,这部由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创作于1942年的老戏,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焕新归来。

《风雪夜归人》剧照。 本报记者 方非摄

东方式诗意之美贯穿全场

《风雪夜归人》的故事围绕名伶魏莲生展开。一时间风头无两的魏莲生台上春风得意,台下迎来送往,直到与高官苏弘基的姨太太玉春相遇,他才恍然意识到,无知无觉的玩物是“顶可怜的人”。魏莲生与玉春惺惺相惜,决意私奔之际却遭旧友告发。最终,这段围绕觉醒、抗争、自由等人生议题展开的情感以天各一方的结局黯淡收场。

1957年,《风雪夜归人》由夏淳执导,张瞳、杨薇、童弟、舒绣文等表演艺术家共同出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打造成首版经典。68年后,《风雪夜归人》用更加轻盈的姿态走近当代观众。传统戏曲的神韵深度浸润话剧舞台,在表演上,无论是魏莲生的特邀演员、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武生刘恒,还是陆璐、李洪涛、梁国栋、刘宸等一众人艺演员,都借鉴戏曲韵味展开人物层次。刘恒与饰演玉春的陆璐表现尤其突出,除了大量长绸舞、跑圆场等戏曲要素,两人的几次情感递进都以更加抽象的、糅合了浓郁戏曲风格的肢体动作予以衬托,一段情感饱满的双人舞更是把他们相思相望不相亲的遗憾推向高峰。

在舞台设计上,不同于人艺作品惯常的厚重之感,《风雪夜归人》以举重若轻的大写意风格贯穿全场。主创团队化用传统戏曲的“守旧”(即底幕、堂幕等舞台装置),布设了层叠深邃的幕布,“软景”的大量运用成为一大亮点,剧中重要场景魏莲生的家几乎全部由幕布搭成。同时,戏曲舞台上常用的“一桌二椅”作为主要道具,与随剧情流动的朦胧幔帐、斜倚花枝、门院矮墙相映衬,简洁地组成院落、戏台、书房等场景,再加上光影的精细雕琢,颇有典型的东方式诗意之美。

融入民族特色探索当代表达

在《风雪夜归人》中,魏莲生是联结众多人物的锚点。北京人艺院长、《风雪夜归人》艺术指导冯远征要求,这个出身梨园的角色“一张嘴、一举手,就要让大家知道他是戏曲演员,不能让坐在台下的专业人士看着外行。”冯远征曾透露,《风雪夜归人》之所以多年未排,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演员中没有魏莲生的合适人选。几年前,他偶遇刘恒,穿着西装的年轻人斯斯文文,还是一名昆曲演员,一瞬间,冯远征便认定他就是“魏莲生”。

然而,从戏曲到戏剧,一字之差却像两重天地。“戏曲有唱腔、念白,有锣鼓经的辅助和程式化动作的依托,但戏剧完全依靠内心的真实情感。”刘恒解释,他必须把两种表演形式调和起来,以台词为例,“戏曲演员会习惯性地吸气,调门起得比较高,但诠释魏莲生,我要像平时说话一样沉气、吐气。”其他演员则要把戏曲的韵味化进举手投足,从前学舞蹈的陆璐一改跳舞时的“放”,“收”着劲头寻找戏曲里“圆”的气韵;梁国栋结合自己地方戏世家的经历,把李容生一角从舞台宠儿沦为幕后“跟包”的落魄、不甘演绎得相当具有感染力;戏曲科班出身的刘宸将圆滑又无情的小人王新贵塑造得活灵活现……

“融入民族特色的排演方法,为经典剧目增添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我们正在探索中国戏剧的当代表达。”导演闫锐说。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