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人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窝头会馆》2024复排,北京人艺原班人马再续经典

更新时间:2025-05-02 10:10  浏览量:5

## 《窝头会馆》2024复排:当北京胡同的烟火气撞上人艺的黄金一代


"窝头会馆又要开张了!"这个消息在北京话剧圈炸开了锅。2024年,北京人艺将原班人马复排这部经典,濮存昕、何冰、宋丹丹、杨立新、徐帆五位"顶配"演员再度聚首,让这部沉淀了十五年的老戏焕发新生。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次对经典话剧的当代叩问——在房价高企、阶层固化的今天,1948年北平那座破败四合院里的生存挣扎,为何依然能刺痛现代观众的心?


一、人艺"梦之队"再聚首:演技派的终极较量


走进排练厅,何冰正弓着背练习"苑大头"的驼背姿态,这个动作他保持了十五年。2009年首演时,他为塑造这个靠卖窝头维生的底层小人物,特意增重十斤,在胡同里观察小商贩的神态数月。如今56岁的他笑称:"得先把这身赘肉找回来。"隔壁房间,宋丹丹正在和濮存昕对词,她饰演的田翠兰那口地道京片子丝毫未变,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皱纹——这反而让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市井女人更显真实。


杨立新手中的算盘珠子依然噼啪作响,他饰演的古月宗还是那个精于算计的旧式文人;徐帆则对着镜子反复调整金穆蓉这个前清格格的手势,从捻佛珠的力度到扶鬓角的角度都苛求完美。这五位拿遍中国戏剧大奖的演员,在商业片片约不断的情况下,宁愿推掉高薪工作也要回归话剧舞台,用何冰的话说:"有些角色是长在演员骨头里的,隔些年就得疼一回。"


二、胡同里的中国:一口窝头嚼出的百味人生


编剧刘恒的剧本堪称当代话剧的"清明上河图"。窝头会馆这个虚拟的四合院里,住着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病弱的知识分子、落魄的贵族后裔、精明的市井妇人...他们为了一间破屋的产权明争暗斗,又在时代洪流中相互取暖。剧中那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掺了麸皮的窝头,既是生存的象征,更是尊严的隐喻。


2024版导演唐烨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加入了更现代的舞台表达。旋转舞台将四合院的剖面立体呈现,多媒体投影让1948年北平的飞雪与2024年北京的雾霾在舞台上重叠。最震撼的是结尾处,当苑江淼咳血而死时,背景墙会突然变成透明,露出剧场外真实的城市夜景——这种间离效果让观众猛然意识到:我们与剧中人的距离,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三、经典复排的当代密码: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窝头会馆》?


在房价收入比超过30:1的北京,窝头会馆里的房产争夺有了新注解。当年观众笑谈的"苑大头为房愁白头",如今成了多少北漂的生存写照。剧中人抱怨"一个月的房租够买三袋白面",弹幕上立刻飘过"现在够买半袋"的当代吐槽。更深刻的是阶层固化的主题——十五年前观众感慨"读书人不如卖窝头的",今天研究生送外卖的新闻让这句台词有了黑色幽默的新解。


复排版特意强化了"疾病"这条暗线。肺病缠身的苑江淼买不起盘尼西林,对应着当代人的"大病返贫"焦虑。当濮存昕颤抖着说出"药比命贵"时,台下响起的不再是同情叹息,而是感同身受的苦笑。艺术总监冯远征说:"好剧本就像X光片,时代变了,它照出的人性骨骼始终清晰。"


四、抢票攻略与观赏指南


开票当日,人艺官网再次崩溃。资深剧迷总结出新策略:关注人艺微信公众号的"候补通道",工作日晚场余票较多,三楼座位其实视野更佳...建议观剧前重温2009年版录像,但不要被先入为主;散场后不妨去鼓楼西大街转转,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胡同里,还藏着无数个"窝头会馆"。


当大幕拉开,熟悉的京胡声响起时,你会发现:好的戏剧就像那屉刚出笼的窝头,看似粗粝,嚼着嚼着就尝出了麦芽糖的甜。这或许就是北京人艺坚持复排的意义——在速食文化盛行的年代,提醒我们有些滋味需要慢品,有些问题必须直面。正如编剧刘恒所说:"窝头会馆从来不是历史标本,它是每个时代的体检报告。"


场馆介绍
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美术馆下车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